“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描绘北疆草原壮美风貌的民歌传唱至今。生态是内蒙古最大的资源,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
作为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着力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建设得更加亮丽。
绿色行动,筑牢北疆生态屏障
仲夏时节,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进入一年中最美的时期,树木苍翠、百花竞放,昔日嘈杂的斧锯声彻底消失。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4年前全面禁伐,‘砍树’变‘看树’,换来了生态持续恢复。”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党委书记陈佰山自豪地说,与20年前相比,林区的林地净增约139万公顷。
大兴安岭之“变”,只是内蒙古生态修复成效的一个缩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在中央支持下大规模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生态已实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
全国劳模殷玉珍家住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萨拉乌苏村,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过去,抬头低头全是沙。春天,‘黄风’刮得天昏地暗,一夜就把门堵了。”
从栽下第一棵树苗起,30多年来,殷玉珍夫妇吃住在沙窝子里,硬是将6万多亩荒沙变成了绿洲。“到底是我把沙治住了吧!”殷玉珍举目四望,樟子松、沙柳等植被铺满眼前,“绿海”起伏。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1%,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双增长”,荒漠化、沙化土地连续17年“双减少”,草原植被平均盖度已连续3年稳定在44%,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水平。
绿色转型,打破资源经济“天花板”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的民达露天煤矿,昔日的开采区已经复垦、绿化,种植着蔬菜瓜果,鸡舍、羊圈、牛棚一应俱全,一片绿意盎然。
内蒙古煤炭资源丰富,滚滚乌金曾带动GDP高速增长,但也给生态环境带来沉重负担。内蒙古痛定思痛,下决心全面建设绿色矿山,加快绿色转型。
“我们坚持做到开采一块,复垦一块,绿化一块。”民达煤矿负责人贾五宽说,矿区还将复垦区产业升级,建起一个现代生态农业园,实现了资源开采与生态修复的有机统一。
地区“一煤独大”,产业附加值低、后续动力不足等问题,是内蒙古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另一道坎。近年来,全区抓住市场机遇,引导企业走煤炭转化增值道路,促进现代能源经济发展。
乌黑的煤粉送入生产线,就能生产出如矿泉水般清澈的柴油、石脑油,在国能集团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奇幻的变化令人惊叹。目前,这家公司运营着全球首条百万吨级煤炭直接液化生产线。
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境内的中天合创煤炭化工一体化示范项目,每年可转化煤炭800万吨,设计年产137万吨聚烯烃产品。去年项目开始全面运营,实现收入近114亿元。
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甲醇……如今,内蒙古已构建起规模、技术领跑全国的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去年底,全区煤炭转化率已超38%。
绿色发展,新兴产业渐成集群
指示灯不停闪烁,服务器高速运转。落户乌兰察布市的华为云数据中心一期项目,去年已有1万多台服务器投入运行,可容纳30万台服务器的二期项目将于今年竣工。
近年来,内蒙古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产业、新动能,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正在逐渐成形。
内蒙古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内蒙古气候条件适宜、地质结构稳定,且具有低电价优势,大数据产业正成为内蒙古经济的新动能。特别是抓住入选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契机,内蒙古聚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吸引三大电信运营商和苹果、华为等行业龙头签约入驻。如今,全区云计算服务器承载能力达到百万台,领跑全国。
超洁净生产车间里,机械手稳稳地传递着玻璃基板。总投资200多亿元的京东方鄂尔多斯AM-OLED显示器件项目,去年二期工程的产量不断提升。
去年5月投产的包头江馨微电机公司,用稀土永磁材料制造的微型变焦马达,体积小,性能好,广泛用于制造手机、电脑、安防、机器人等设备的摄像头。
电子信息、清洁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去年,内蒙古全区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1%。同时,现代物流、电商等服务业也蓬勃发展,三产增加值比重、增长贡献率“双过半”。(记者任会斌、安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