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农场村:如意“蒜”盘打得响
内蒙古新闻网  19-07-05 11:16  【打印本页】  来源:通辽日报

  农场村今年试种的近500亩独头蒜喜获丰收,亩产达1400至1500斤,每亩收入达7000至8000元。

  如火七月,热浪在空气中蒸腾。

  奈曼旗义隆永镇农场村一处大田里,白色的小货车走走停停、来来回回地在田垄间穿行。

  村民李江把盆子里剪好的独头蒜一股脑儿都倒进编织袋,打包封好,拎着朝货车走去。

  “李江,120斤!”车上来收蒜的工作人员吆喝着。李江一咧嘴,露出一排白牙,转身又回田里打包去了。

  这些独头蒜,是按每斤5.5元价格收购的。120斤,就是660元。像李江家这样种植独头蒜的,今年亩产都在1400——1500斤,每亩收入可达8000多元。

  “我们村今年就试种了500来亩地,没敢多种,得先看看收成和售卖情况,要是种完没人收不坏菜了嘛!”村主任张海民盘算着,“如今看来,这订单签的还算靠谱,毛收入得有400多万元。”

  “这些年镇里一直让我们调结构,我们也琢磨着,不能再这么一直种大苞米了,没特色又卖不上价!”张海民说。

  农场村地处偏僻,全村一共96户人家,耕地却较为充足,有6200亩。村“两委”班子决定先把地的“文章”做起来,种点新东西看看。

  种惯了大苞米的村民不愿尝试,怕种不好反而赔钱。

  “肯定不能让老百姓担风险。”于是,村“两委”班子、党员、村民代表自发地充当起“小白鼠”,从最初的甜菜,到马铃薯、大豆、葵花,每当有新东西要试种时,便每人认领几亩回家研究,挣钱了,就带着大家伙一起种,“亏了也是我们亏点儿,亏不着老百姓。”张海民憨憨一笑。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几年,农场村边试边调,作物种类越来越多,收成也越来越好。但大家的脚步没有停下来。随着大豆、葵花等作物整体种植面积扩大,效益增长不再明显。村委会一合计,还是得探索适合当地的新作物。

  去年4月,张海民通过镇上举办的技术能人交流活动接触到独头蒜项目。他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新机会,“独头蒜种的人不多,市场行情稳定,在我国南方,缅甸、越南销售得都非常好。”他当即带着几个种植大户到辽宁黑山一带的种植基地考察,从种植到起收,足足“盯”了一年,看收成确实好,订单回收也有力度,便下决心带领大家试种。

  这一试,效益果然喜人!“明年我们还要扩大种植面积,把独头蒜变成拳头产品。”张海民说,“一方面,鼓励种植大户扩大规模,另一方面,让地少的农户搞庭院或小面积种植,这样每亩纯收入可达到5000元。”

  大田里,几十名来帮工剪蒜的农户正忙得热火朝天。贫困户张素艳告诉记者,自己光在这里帮工每天就能挣140元钱,“我们这些农户从3月份栽大蒜开始,到铲草、浇地、起收都跟着,每人挣了得有1万来块钱。”

  独头蒜有早种早收的特点。6月下旬到7月初,独头蒜起收完毕,就可以为下一茬庄稼做准备,做到一年两茬。“接下来我们种甜玉米,已经谈好了,也是订单回收,预计每亩纯收入可达1000元。”张海民说。

  穿行在农场村的田间小道,放眼望去,各类作物规划得十分齐整,远处马铃薯开出的小花如白色的细浪在碧海中起伏。2019年,农场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70%,而传统作物玉米的种植面积则被压减至30%以下。据张海民介绍,今年,农场村预计人均纯收入可达11200元。(记者 许媛媛)


[责任编辑: 巴菊媛]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