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全区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呈现出祖国北疆经济更加发展、民族更加团结、文化更加繁荣、边疆更加安宁、生态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幸福的亮丽风景,使“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今起,内蒙古晨报融媒体正式推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策划——“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之“基层故事”大型行进式采访报道,记者们将深入基层一线,用笔和镜头,见证基层发展和变迁。
晨报融媒全区报道小组邢占国赵新宇刘嫱张慧敏
“相比之前,他们的收入至少翻了四五倍。”王俊平雇佣人首先考虑到的就是贫困户,从2017年返乡后,他加入了脱贫攻坚的队伍中,并在不断尝试探索。
曾经以洗金出名的察右中旗乌兰哈页苏木金盆村,随着洗金产业的落幕,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如今,在金盆村,王俊平开始通过养牛吸纳贫困户,带动乡亲们致富。
曾经穷小子有钱了
王俊平返乡后,给所有金盆村人的第一印象便是“王俊平有钱了”。
他返乡后第一件做的事情便是建牛场、流转土地,并想让贫困户尽快脱贫。
王俊平家曾经是出了名的贫困户,他说在他小时候,都没有房子,一家人住在了集体的大伙房里,一个大通铺,睡了一炕人。当年,十几岁的王俊平还未高中毕业,辍学外出打工,在包头、东胜等地的工地上干活。认为光凭借卖力气无法挣钱的王俊平,一心想着购买建筑机械,他也要成为承包工程的小老板。
经过努力,王俊平实现了当老板的梦想,在包头、东胜等地的建筑工地承包工程,干的风生水起。
G7高速建设,途径乌兰哈页苏木金盆村,王俊平在一个建设标段中中标,他回到了金盆村附近施工。工程完工后,王俊平没有离开,而是参加了农村建设,在当时,金盆村前后十几公里的乡村道路上,到处跑着王俊平的建筑机械。“当时搞农村建设时,政府资金不足,一些施工队伍不愿意接收,我有自己的建筑机械,闲着也是闲着,少挣点也可以干。”王俊平说。
曾经的穷小子,前后参与了农村建设,他成为十里八乡出名的能人,乡亲们开始信任他。
人均受益1000元
2016年,王俊平决定在家乡发展养殖业。
金盆行政村鑫峰养牛场建设于2016年,占地面积73亩,年饲养基础母牛350头,育肥肉牛300头。王俊平吸纳的工人,首先考虑贫困户。常年在牛场务工的人贫困户有8户,每户年均收入3万多;季节性务工的贫困户和一般户各10户,每户年均收入2万多。除此之外,王俊平的牛场将附近村子里乡亲们收割庄稼后留下的秸秆回收,还将村民们筛选下的粮食回收,加工成牛的饲草料,这一部分收入,实际上,也受益于王俊平的牛场。
2017年到2019年,牛场共流转本村及周边嘎查村闲置土地2200亩,全部种植紫花苜蓿等饲草作物,流转费、出售饲料、务农收入加起来,受益村民年增收人达1000元。
下一步鑫峰养殖基地计划扩大规模,并以金盆行政村为中心,带动4个嘎查村贫困人口258户453人,饲草料种植面积扩大到4000亩,优先租赁贫困户闲置土地、提供紫花苜蓿籽种、吸收贫困户进入养殖场务工,确保贫困人口年人均收入2000元以上。
曾经他采用过入股的方式发展养殖,但养殖业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让原本入股的五六户村民开始动摇,看到乡亲们有顾虑,王俊平为这几乎退了股金。“不管我挣不挣钱,工资照发,看到乡亲有顾虑,我如数退还股金”。王俊平说。
感恩这方土地
从小家穷的王俊平回乡发展养殖的动力,有一部分来自于感恩。他说当年亲戚们对他家不错,在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他们,而今自己手头宽裕,他想着带动乡亲致富。2016年,王俊平当选为金盆村村主任,他真正的再次落地金盆行政村,开始了他的牛倌生活。
金盆村周边的山坡上,王俊平流转的土地里,苜蓿草涨势正旺。这些土地,已经弃耕多年,有些是当年淘金时留下的沙坑,王俊平用自己的建筑机械一车车将沙坑回填,在洗金留下的石头堆上,用车拉土,垫成了耕地,种上紫花苜蓿,逐步的改良土壤,将来可以种植经济作物。
金盆村村后的山顶草场上,300多头牛正在悠闲的吃草,牛倌老李和另一名村民正在放牛。老李说,之前在村里种地,收入不高,一年下来也就是来五去五,现在放牛,每年收入能够保证。
原本不懂牲畜的王俊平一看牛的外观,基本上能说出牛的号码。每头牛都入有保险,保险费用自己出一部分,余下的政府补助。比起以前的工程施工,王俊平说利润太薄,周期太长,养两辆铲车,有工程时雇司机施工,没工程时停下,不用自己操心。但养牛需要时刻操心,“它是长嘴的,一顿不吃也不行”。
王俊平不后悔他的选择,他感恩这方土地,感恩这里的乡亲,他坚信在他的带动下,乡亲们会逐步转变观念,一起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