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三伏天都是40天左右,但是每年三伏天的计算都有所不同,所以,每年的三伏天天数可能有些差异。那么2019年三伏天是多少天?三伏天是一年中的最热时段吗?
据呼和浩特市气象台工作人员李丽霞介绍:2019年三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共40天,入伏是在7月12日,出伏是在8月20日。初伏:7月12日(农历六月初十)至7月21日(农历六月十九)。中伏:7月22日(农历六月二十)至8月10日(农历七月初十)。末伏:8月11日(农历七月十一)至8月20日(农历七月二十)。
伏日之说,起源于公元前676年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规定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有10天),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有的年是10天,有的年是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也称终伏(有10天),总称为三伏。
那么,三伏天是一年中的最热时段吗?谚语云:“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如果我们将气温最高的(连续)40天定义为一年之中的最热时段,每年的入伏日不一定是最热时段的开始,尤其北方地区,最热时段开始得更早,尚未入伏,便已热力十足。例如通过选取我市2017年三伏天(7月12日至8月20日)和2017年其他连续40天(6月26日至8月4日)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这三个指标进行比对,后面的指标都略高于三伏天。也就是说,三伏天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最热时段。
虽然古人设置三伏的初衷,是“隐伏避盛暑”也,但或许并非只聚焦炎热程度这一个因素,而是综合考量雨热叠加的综合气候风险所制订的“隐伏”时段。当然,到了西汉初年,人们就已经意识到各地的最热时段存在差异。所以曾提出“自择伏日”的构想,各地可以依循本地气候规律自主选择入伏和出伏的日期,而不是全国“一刀切”。但最终,这一构想并未成为规制。
因此,三伏是一种并不严谨表征最热时段的气候文化。(记者李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