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大学习大讨论】呼和浩特市经信局:走集中集聚集约发展路子 培育工业经济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
内蒙古新闻网  19-07-21 09:13  【打印本页】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近年来,特别是开展“思想再解放、笃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学习大讨论”以来,呼和浩特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全市工业呈现出运行平稳、结构优化、动力转换、质量提升的转型发展新局面。日前,记者就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专访了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郭永在。

  郭永在首先向记者介绍了我市工业经济现状。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一直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绿色食品、电力能源、现代化工、生物医药、光伏材料、电子信息六大优势产业成为带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乳业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成为我市第一个千亿级产业;电力装机容量突破1200万千瓦,单晶硅产能达到7万吨,多晶硅产能达到5000吨,太阳能电池组件产能达到300MW;全市乳制品产量、原油加工量、外送电量、单晶硅产量等均居全区第一位。

  此外,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量的比重达到30%,位居全区第一;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通过推动新投产项目入规和培育成长型中小企业入规,全市累计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余户,为未来工业经济稳定增长打下良好基础;我市的惠企政策落实持续深入,工业经济质量效益明显提高。通过落实光伏、蓝宝石、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电价综合优惠政策,累计为企业降低用电成本10亿元以上。通过落实国家、自治区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助保金贷款”引导资金等优惠政策,累计下达惠企资金近10亿元。通过百亿元级工业骨干企业培育计划、工业“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乳业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使全市工业企业发展的质量效益有了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年利润由88.2亿元增长到186.8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3.3%;工业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全市30多家企业完成至少一轮的清洁生产审核,每年节电5000万千瓦时、节水55.6万吨、节煤5662.5万吨。全市共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后水泥产能134万吨、化解过剩水泥产能60万吨,退出过剩钢铁产能55万吨,产业布局持续优化,工业经济绿色发展进一步加速。

  郭永在说,转型发展中,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是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二是企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像伊利、蒙牛、中环这样能带动整个行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龙头企业还比较少;三是增长动力不平衡、不充分,新兴产业、新建企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不够明显;四是园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部分工业园区还面临基础设施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个别工业园区产业规模小、企业数量少,转型发展压力较大。

  那么,如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呢?郭永在说,我们要注重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走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路子,从规划政策层面首先要做到规划引领,还要有项目支撑、政策配套,从工作推进层面要把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与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结合起来,把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布局调整结合起来,把服务现有企业与引进新建项目结合起来,市、县(旗、区)合力推动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形成和发展。

  把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与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已形成的产业优势,进一步做大规模、提升质量,打造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产业集群。依据现有的《呼和浩特市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等纲领性文件,瞄准重点产业、重点领域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力做好新项目引进和现有企业扩能项目建设,强化跟踪服务机制。深入挖掘现有龙头企业潜力,推动伊利、蒙牛、中石油等企业建设新产能、新项目,扩展和延伸产业链,形成和壮大产业集群。

  此外,还要把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布局调整结合起来,进一步理顺重点工业园区管理机制,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立园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明确定位、统一布局,筑牢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发展基地。制定出台推动园区基础设施完善和产业布局优化调整的实施意见,配套工业园区建设投资基金、工业布局优化专项资金,专项支持工业园区发展;制定出台支持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入园企业提供行政审批、政策解读、问题反馈、融资服务、人才引进使用等一系列政务服务,让园区真正成为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形成和发展的服务平台。(记者云艳芳)


[责任编辑: 哈丽琴]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