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召又名福徵寺,建于清康熙年间,原系蒙古族巴氏家族的家庙。革命战争年代,包头召作为党的秘密联络站、情报传递站和共产党人赴共产国际的中转站以及青年人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补给站,为内蒙古的革命事业乃至全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7月11日上午,包头召管委会主任巴建和激动地向记者介绍道。
1925年,蒙古族共产党员李裕智受中共北方局领导人李大钊的派遣,在内蒙古西部地区从事革命活动,住在福徵寺。同年,中国共产党包头工委成立,李裕智任书记,工委机关就设在福徵寺。此后,在福徵寺的掩护下,革命先辈与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王若飞、乌兰夫、奎璧、多松年、吉雅泰等曾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李森、奎璧、吉雅泰、贾力更、勇夫、高凤英等经常夜宿包头召,坚持为党工作。为保存革命力量,乌兰夫、吉雅泰等一大批中国共产党党员向苏联和蒙古转移,包头召作为中转站,为这些革命者提供物资和马匹。1931年,中共西北特委书记王若飞来包头指导工作,乌兰夫、李森等常与王若飞在包头召接头。后来,王若飞在泰安客栈不幸被捕,乌兰夫、李森在包头召的掩护下,才躲过特务的追捕。”巴建和说,“1952年,毛泽东主席专门派人向包头召赠送一面由他题词的锦旗——‘做民族团结的先锋’。”
记者注意到,许多游客在观看巴增秀等革命烈士的事迹时,神情肃穆。2006年,包头召被确定为自治区25个红色旅游经典景点之一、自治区4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重要景点之一。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包头召革命纪念馆重新扩建并隆重开馆,为中小学生增加了一个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新课堂,至今已有超过15万人到这里参观学习。
巴建和说,今年,包头召得到大规模扩建和修缮,李裕智、巴增秀两位革命烈士的铜像也已塑成。下一步,我们将牢记初心使命,深入挖掘包头召革命精神的深刻内涵,把包头召打造成独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宋阿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