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赞| 此役,开创了抗战反攻胜利之先河
内蒙古新闻网  19-08-04 09:40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这一青铜像位于五原抗战纪念园,造型精美,人物表情栩栩如生,细看甚至能看到母亲脸庞上的淡淡泪痕。母亲哀伤的神情似乎诉说着,孩子,一定要注意啊,活着回来。男子身材孔武有力,身躯肃然而立,仿佛在回答,妈妈,不要担心我。 

  这一幕在1940年的河套平原上并不罕见,日寇进犯,百姓流离失所,为了夺回家园,中国军人与民众奋起反击,用血和肉谱写了一篇可歌可泣的豪壮史章,史称“五原战役”。  

五原抗战纪念园大门,上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大门背面  
据纪念园工作人员介绍,1940年2月,包头、绥西战役后,日寇退守五原,负隅顽抗,企图伺机再度西进。3月18日,傅将军抓住春温回升快、黄河解冻早之有利时机,下达作战命令。日军在飞机和重炮掩护下反复冲锋,战斗异常惨烈,双方伤亡惨重。 

  乌加河畔位于五原城北,战略地势险要。老兵赵全聚回忆起乌加河南岸的我军阵地,是一马平川的河滩,草地仍在结冰,“连一个单人掩体都挖不成,战士们只能隐蔽在芦苇和草丛里射击渡河的日军。”  

五原战役态势图  

  22日上午,日军调来了重炮队,开始发动总攻。日军在密集的炮弹掩护下开始修浮桥渡河。此刻,傅作义给董其武打来了战役期间最后一个电话,接电话的,却是赵全聚。 

  “你们军长呢?”  

“军长上去了” 
“王团长呢?”   

“王团长受伤了”

“郭团长呢?” 

“郭团长也受伤了”  

孩子们在认真聆听先辈的事迹   

战场的惨烈在这段对话中尽显无疑。除了在正面应敌的士兵。当地的群众与士兵一道奋勇抗击,纷纷拿起铁锹、锄头、大刀、棍棒等与日敌拼杀,妇女们组织起战场救护队,村民高桂英、刘三女等带领男女老少给官兵们送水送饭、运子弹、救助伤员。薄根长等协助我军破坏路桥、掘堤放水阻击援敌……

  据介绍,当时担任第101师第303团上校团长的宋海潮,率团在五原附近的梅岭庙,阻击日军的进攻。战斗打得相当惨烈,最后他亲自率领部队冲锋,在战斗中被敌人的机枪打中腹部,而且是身中七弹!部下无奈将“尸体”隐藏在战场附近。  

宋海潮的亲属将衣物捐赠给纪念馆  
傅作义听说部下团长的尸体被遗弃了,遂勃然大怒,要求必须找回来。但是当返回寻找时,宋海潮的“尸体”已经不见了。   
原来,在这期间,村民刘大宽将昏死的宋海潮抬救到家中,后来,被送到医院抢救,医生用动物的肠子将断肠子接上,最后竟然奇迹般生还了!宋海潮也因此成为了五原战役的英雄。  
刘大宽救宋海潮

  这一事迹即使在80年过后依然让人震撼,纪念馆完整重现了这一传奇。讲解员赵方祺谈到,“每当讲起这个故事,在听的游客总有满眼垂泪的”。

  经过三昼夜激战,日伪守军全线崩溃,23日县城光复。此战役全歼日伪军5000余人,其中击毙日军总指挥官水川伊夫皇族中将等军官300余人,击毙日兵1100余人。

五原战役创造性的利用河套地区水网密布的地利,挖渠防水,利用河滩淤泥阻击日军,取得了良好效果。这是战场重现图

  从此之后,日军再未敢主动进犯绥西一步。此次胜利,开创了抗战反攻胜利之先河,牵制了日军部队南下,确保了北方抗日根据地河套地区的稳定。当时《大公报》称五原大捷是“军事上的伟大成就”。

三棱状的纪念碑,乃是三柄利剑的抽象,象征当年参加战斗的3支主力部队——101师、新31师、新32师  
但是,我方也付出重大代价,679名将士为国捐躯,长眠塞北的这片热土之下。为了自己的国家和同胞不受日寇的凌辱,他们倒在了血泊之中,倒在了冲锋杀敌的沙场之上。  
桃花红雨英雄血, 
碧海丹霞志士心。 
今日神州看奋起, 

陵园千古慰忠魂。

长眠在这里的英魂,你们可以安息了

时空流转 
变换的是沧海桑田 
不变的是基因血脉 
回顾走过的路 
革命先烈留给后人的 
不单单是一个个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 
更是一段段波澜壮阔的珍贵历史 
一曲曲壮怀激烈的奋进号角

  今天我们缅怀先烈,就是要将他们的精神转化为前行的动力,在努力完成先烈未竟事业的征途上扬鞭奋进!

阵亡所有将士的名单,最上面刻着的是傅作义所言“为中华民族解放流尽最后一滴血”  

  策划:张俊在

  记者:钦柏 韩继旺 梁亮 海泉

  摄影:怀特乌勒斯


[责任编辑: 滕玲玲]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