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着“牛鼻子”过上“牛日子”
内蒙古新闻网  19-08-04 22:56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牵着“牛鼻子”过上“牛日子”——突泉县推进“扶贫扶产业·牧业再造突泉”工程纪实

  突泉县天兴奶牛养殖有限公司先进的养殖场。

  内蒙古绿丰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养殖的安格斯肉牛。

  突泉县天兴奶牛养殖有限公司养殖的奶牛。

  农户通过养殖牛过上好日子。

  贫困户在养殖场务工增收。

  天刚蒙蒙亮,兴安盟突泉县太平乡赛银花村贫困户樊广良就开始忙活了,把牛棚打扫干净,搂起秸秆,拌好玉米料,又准备喂牛了。在他细心地照料下,他的3位“牛朋友”已经全部下犊。看着牛棚里刚出生不久体格健硕、毛色光滑的“宝贝疙瘩”们,樊广良难掩喜悦之情。

  2015年被确定为贫困户,经过几年与牛结缘,樊广良于2018年成功走出了贫困户行列,过上了“牛日子”。

  “人均一头牛,吃喝不用愁;人均两头牛,买车又住楼;人均三头牛,小康富流油。”如今,在突泉县——这个自治区重点扶持革命老区、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传唱着这样一句广为人知的致富之道。

  着眼于农民增收难题,近年来突泉县深入贯彻落实兴安盟委、行署提出的“养殖业效益倍增3年行动”计划,组织农科、金融等部门,实施了“扶贫扶产业·牧业再造突泉”工程,锁定养殖业作为带动群众增收的金钥匙。

  从2016年的大畜存栏不足25000头匹,到现在70752头匹,靠着牛产业的带动,突泉县正在拔穷根、摘穷帽,并勾画出了一幅牛产业发展蓝图:到2020年实现全县人口人均一头牛的目标;到2022年肉牛实现年存栏30万头、年出栏10万头,奶牛存栏3万头。

  政策给力金融扶持买牛不用愁

  推开永安镇哈拉沁村养殖户杜红贵家的大门,钢架砖墙搭起的的牛棚里,大大小小100多头牛正嚼着草料,安然地享受着阳光的照射。

  “从前年到现在,牛的价格一直在涨,2017年,我家买的51头西门塔尔牛,到如今已经变成105头了,这期间还卖了24头,赚了20多万元。”看着自家个个膘肥体壮、毛皮如缎的牛,杜红贵笑得合不拢嘴。

  谈起养牛经历,杜红贵说:“我们家过去一直以养羊为业,养殖过程中我发现牛比羊好管理,效益也是养羊的10倍,再赶上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我就把家里的羊都换成了牛。”借着“扶贫扶产业·牧业再造突泉”工程实施的东风,杜红贵连续两年享受到了县里的贴息贷款,他把这些资金全部投进了发展牛产业当中。

  杜红贵说,与养羊相比,养牛还有个好处就是有保险兜底,政府补贴后只需交100元就能保1万元。“去年家里两头牛误食了塑料袋意外死亡,安华保险都按规定赔付了,政府的这些政策让我们这些养殖户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放心大胆去干了。”

  看看这头牛摸摸那头牛,杜红贵对牛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他告诉笔者,养牛是个好产业,等今年的牛卖完了以后,他准备再买上30头牛,争取一茬能下100个犊,这样明年最低能挣到80万元。

  自突泉县“扶贫扶产业·牧业再造突泉”工程实施以来,养殖业作为全县产业扶贫的重要载体,不仅帮助许多建档立卡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路,也让许多和杜红贵一样想要发展畜牧养殖业的边缘户和一般农户,搭上了“扶贫扶产业·牧业再造突泉”工程这趟致富快车。

  “突泉县产业单一,主导产业不明显,导致我们的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遇到了瓶颈,去年,县委、政府勇于破冰前行,实施了‘扶贫扶产业·牧业再造突泉’工程,积极培育扶持壮大主导产业,为贫困户的脱贫攻坚强基固本,也为非贫困户增收致富开辟了新途径。”突泉县农科局局长王海军如是说。

  今年5月,突泉县学习山东省阳信县30多年发展牛产业的先进经验,依托内蒙古绿丰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突泉县天兴奶牛养殖有限公司和中国农业银行组建了突泉县牛产业联合体,成立了牛产业基金会,旨在抱团发展,共同抗御可能会出现的疫情风险、资金短板、市场风险等问题。

  突泉县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贾玉鹏介绍说,由内蒙古绿丰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突泉县天兴奶牛养殖有限公司,以及62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和406户个体家庭农牧场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组成的突泉县牛产业化联合体,以分工协作养殖牛产业为前提,以规模经营牛产业为依托,以利用银行贷款等优惠政策为利益联结纽带的一体化牛产业经营组织联盟,是紧密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的重要创新模式,目前共发展会员470家。“通过建立突泉县牛产业联合体,我们实现了龙头带动、市场牵动、基金保障的联动机制,实现了联合体+基金会+公司+合作社+养殖户的一个完整产业链条,促进了牛产业稳步推进。”贾玉鹏说。

  养殖户发展牛产业,最大的阻碍就是缺少资金。突泉县“扶贫扶产业·牧业再造突泉”工程的实施和牛产业化联合体的成立,解决了资金短缺这个大难题。中国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把突泉县作为自治区金融扶试点,为突泉县提供了贷款扶持新政策。

  “政府提供3000万元担保金,中国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贷款上不封顶,按照5.22厘的低息,单户养殖大额最多可贷50万元,大型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大额最多可贷30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可达5年。”王海军表示,过去3-5万元的贷款已经满足不了养殖户的需求,通过超低息贷款,打破了制约养殖户发展的资金瓶颈。

  此外,内蒙古农牧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也与中国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签订合作协议,对养殖大户、家庭牧场和合作社进行担保,收取贷款额度的0.8%作为担保费用,对起到带贫减贫的养殖户仅收取0.4%的担保费用。通过政府+银行+担保发展模式,进一步破解了突泉县小型产业化主体因缺少抵押物导致贷款难、融资难问题,3万元以内部分贷款户只需自己支付利息1厘,其余均由财政贴息。

  截至目前,突泉县已经投放贷款2.63亿元,协议性贷款1.2亿元,2019年还计划投入资金8亿元,其中投放牧业再造突泉贷款4亿元,扶贫专项资金1.2亿元,京蒙协作资金2000万元,民间和企业自筹资金2.6亿元。计划购牛5.01万头,繁育约1.5万头,到时候全县存栏将达到13.6万头。

  家畜改良诊疗120养牛有保障

  “你好,是家畜改良诊疗120服务中心吗?我家的牛好像生病了,你们能过来看一下吗?”看着家里的牛连着几天都病怏怏不爱动,家住突泉镇东信村的养殖户高占军决定拨打电话5670120,向突泉县家畜改良诊疗120服务中心求助。电话那边的兽医李春会简单了解情况后,马上到药房取药、备药箱,驱车前往高占军家中。

  “对于我们养殖户来说,脏累苦都不怕,就怕牛得病,一旦牛得病,会给我们经济上带来巨大损失。”高占军说,现在有了家畜改良诊疗120,牛得病就不用怕了,谁家的牛有点什么毛病,只要打个电话或者微信上说一声,半小时之内兽医肯定能来。

  与高占军详细交谈过后,李春会开始动手为他家的牛检查诊治,几样药物使用后,病牛的状态逐渐好转,高占军紧皱好久的眉头也终于舒展开来,他说:“除药钱和手术费用,其他费用都不用掏,还能享受到这么快捷优质的服务,有这样的保障做后盾,我们对养牛这项产业更有信心了!”

  “在发展养殖过程中,许多养殖户都面临家畜改良效果不理想和家畜患病治疗不及时的问题,因此我们突泉县首创了家畜改良诊疗120服务中心,更好地实现了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加快了畜牧良种化进程。”突泉县农科局副局长刘宏晓说,突泉县家畜改良诊疗120服务中心以服务“养殖业3年效益倍增”计划和“扶贫扶产业·牧业再造突泉”工程这两个项目为统领,以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技术服务为原则,以政府引导、购买服务、完善体系、典型引路、培育组织、健全制度为发展模式,切实解决养殖户家畜改良难、诊疗难的问题,确保全县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来到坐落在突泉镇东方红村突泉县家畜改良诊疗120服务中心,只见总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的场地内,培训室、诊疗120办公室、改良服务室、兽医实验室、药房、解剖室、消毒室、兽医门诊等部门一应俱全。

  经过各部门近一年的努力,眼下,突泉县家畜改良诊疗120服务中心1个中心3个片区9个服务站和188个服务点四级服务网络已经基本构成,成为集培训、诊疗、改良、兽医为一体的专门服务机构,负责全县家畜改良诊疗工作的协调,应急物资的储备、供应,疑难杂症的确诊和诊断。

  刘宏晓说,家畜改良诊疗120服务中心目前招聘了诊疗工作人员20人,改良工作人员50人,动物防疫工作人员265人。从去年9月至今已诊疗大畜3600头只,治愈率高达96%。今年,突泉县还出资100万元,为突泉县牛产业化联合体养殖户免费提供优质冻精。“我们年内要完成改良肉牛1万头,实现牛产业改良优化,促进牛产业更好发展。”刘宏晓告诉笔者。

  “目前家畜改良诊疗120服务中心由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代为管理,我们将利用3年时间建成整个服务体系,体系建成后将转移给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运营。”王海军说,靠着精湛的技术,随时赶赴的服务精神,家畜改良诊疗120服务中心正在慢慢走进广大养殖户的心中,在解决养殖户后顾之忧的同时,也为突泉县“扶贫扶产业·牧业再造突泉”工程的顺利实施注入了强心剂。

  创新利益连接机制卖牛有渠道

  7月18日一大早,太东乡东胜村农户马海军和孙立军就结伴来到内蒙古绿丰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繁育场选购母牛。不久前申请的贷款即将到账,他们要把这笔钱用在刀刃上。

  “我贷款10万元,他贷款5万元,我们之前只养过西门塔尔牛,听说安格斯牛品种更好,收入比普通牛高出好几千块钱,我们今年决定养殖这个品种。”在马海军表明来意后,站在一旁的内蒙古绿丰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广旭认真地给他们介绍起安格斯牛耐寒抗病、生长快、繁殖性能高、性格温和易于管理的品性。摸着毛色鲜亮的牛儿,马海军和孙立军盘算着一年的收益,心里有了底。

  “这两天来看牛买牛的人特别多,截至目前我们已经预定出800多头。和我们企业合作,大家看中的就是在我们这里买牛有保障,这里下放的都是百分之百怀孕的母牛,农户拉回家就能产犊见效益,在签订母牛领养合同的同时我们还会签订犊牛回收协议,到时候,养殖户卖牛也不用愁了。”吴广旭向笔者介绍着他们“放母收犊”的合作模式。

  作为突泉县牛产业化联合体会长单位,内蒙古绿丰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紧紧围绕突泉县提出的“扶贫扶产业·牧业再造突泉”工程,尝试以企业+村集体+合作社模式进行养殖合作,目前已与突泉镇、宝石镇、永安镇、太平乡、九龙乡等十多个乡镇合作,下放基础母牛1000余头,运行效果十分明显,今年计划在全县合作养殖基础母牛3000头。

  吴广旭说,现在县里牵头在做的突泉县牛产业化联合体,是在公司合作模式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延伸,形成了政府+银行+联合体+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保险的养殖模式,使突泉县肉牛产业真正可以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让整个模式下的所有单位和个体都能真正受益。

  “实施‘扶贫扶产业·牧业再造突泉’工程以来,我们创新实施了放母收犊、户养企育、合作养殖、寄牛分红以及农户自购自繁等5种发展模式,这些结合实际、机制灵活的农企利益连接机制,为群众发展养殖业提供了菜单式服务。”王海军说,龙头企业为养殖户发放适龄已孕的基础西门塔尔牛或安格斯基础母牛,发放的母牛按怀孕月龄折价,母牛在农户家产犊牛按月龄折价回收,实现了企业和养殖户双丰收,这就是所谓的放母收犊模式。2019年突泉县计划在全县范围内发放安格斯能繁基础母牛6000头,发放户数达1200户。

  户养企育模式则以奶牛为主,企业将3个月左右公牛犊折价放养在农户或者贫困户家里,养大到15个月左右即500斤以上时,再由企业按照市场价格回收,价格大约是放养时的3倍,在企业统一进行育肥,农户可以获利4000元左右。今年突泉县计划在全县范围内投放2000头,投放户数200-500户。

  合作养殖是由龙头企业充分利用自身的品种、技术、人才、资金、销售、耐市场风险等优势带动育肥养殖户快速发展。公司与养殖户或规模养殖场签订合作育肥合同,统一提供架子肉牛、饲料、技术、管理模式、育成牛销售等服务,养殖利润按照合同约定向合作育肥养殖户支付。合作育肥养殖场接受龙头企业日常运营的实际管控,实行采购供应统一、管理标准统一、技术研发统一、疫病防疫体系统一、资金配置统一、销售统一的六统一管理模式,提升养殖基地的专业化程度和标准化生产。

  寄牛分红模式主要针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或者其他养殖户,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将购买的奶牛寄养在龙头企业饲养,农户对龙头企业在经营、饲喂、防疫、挤奶、运输、饲料种植等管理服务上给予相应的劳动报酬,通过销售鲜奶产生的奶资支付劳务费、管理费、防疫费、人工费等;一般一头奶牛年产生的奶资约27050元,饲养成本约22119元,奶资利润为4931元。其中龙头企业对农户进行保底分红,每年每头牛分红可达3000元。

  自繁自购模式是在充分尊重养殖户意愿的前提下,根据养殖户需求,可以采取自购、自养、自繁的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或者通过突泉县牛产业化联合体和龙头企业对外销售。

  “有我们突泉县牛产业化联合体这个社会组织促进,有家畜改良诊疗120这个服务体系作保障,有我们政府搭建的平台和政策,还有我们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之间形成的紧密利益连接机制,一定能促进牛产业长足发展。”王海军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户通过养牛,日子变得“牛”气了、亮堂了,牛产业正在引领突泉县乡亲们踏上乡村振兴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胡日查 高敏娜)

  (本版图片由李洋摄)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