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赞 | 好功夫!向人间播撒绿意
内蒙古新闻网  19-08-07 16:26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装载草籽的直升机在进行作业前的准备工作

 伴随着卷起的狂风与轰鸣,直升机冲上云霄,朝着山尖急速飞去。这里是位于阿拉善盟阿左旗的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入盛夏,多架次填装好草籽的直升机密集作业,计划利用最后的有利时间将草籽播撒在更广泛的地区,增强飞播成效。

  飞播作业进行中

  “每年的春夏两季是飞播的黄金时期,特别是降雨量多的7、8月份,我们这两年飞播的草籽主要是披肩草、冰草,效果都不错,”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孙萍谈到,“但是从2018年开始,我们发现贺兰山有一个草种为中亚紫菀木,它比较适合在石头地里生长。矿区覆土后土层不是很厚,通过补播、点播中亚紫菀木,植被恢复的效果会更佳。”

  绿意盎然

  据了解,贺兰山保护区内矿产资源富集,上世纪50年代就已开始采挖,2006~2011年,受经济利益驱使,保护区周边又出现一些小型洗煤厂,卫生条件普遍较差,污染了周边环境,持续健康发展的保护区受到严重威胁。“2016年,贺兰山生态保护专项行动开始实施,等到采煤设备被拆卸运走后,山体裸漏出来,当时的情景基本上是满目疮痍,没有半点儿生机。”孙萍说。

如今,驱车向丰源五矿治理区的制高点进发,两旁的道路已有不少的绿植,裸漏泛黑的山体也被自然的土壤所覆盖。孙局长一边观察这些草种,一边说到,“这些都是去年和前年飞播的草种,长势不错。有些飞播效果不好的地方,我们就采用人工的点播,主要以中亚紫菀木、冰草、二色补血草等本土植物种为主。”

  即使在远处,平台上的绿植仍清晰可见

  为了进一步提升巩固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整治成果,今年贺兰山保护区内已完成人工撒播草籽1500亩,并计划在去年飞播区域基础上再进行补播1万亩,做到治理区飞播草籽全覆盖,达到护坡固土、绿化边坡、增加生态功能的作用。

  飞播的草籽渐渐为大地披上绿装

  贺兰山飞播造绿是阿拉善绿色梦想的一个缩影。截止2019年,累计飞播造林571万亩,成林面积367万亩,飞播成林率达到64%。在腾格里沙漠东缘和乌兰布和沙漠南缘建成两条生物治沙“锁边”带,有效阻挡了两大沙漠的前移蔓延,形成了“绿带锁黄龙”的壮丽景观。

  在飞播造林上,阿拉善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但它在这里的诞生和最终走向实用却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道路。

  生态的恢复让保护区里的动植物种类越来越丰富

  早在从1984年,阿左旗就在腾格里、乌兰布和沙漠边缘开展飞播治沙科学试验,利用8年时间采取边试验边生产的方式获得成功。这一成果打破了国际学术界“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属飞播禁区”的论断。

  “在过去的飞播工作中,造林地的确定、飞播带的布控、围栏的拉设等,都是林业人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引导飞机作业,采用照镜子、摇红旗、烧轮胎等手段进行导航……极大的耗费人力物力,”阿拉善左旗林业工作站站长刘宏义说。

  针对这些难题,阿拉善林业工作者创造性的将GPS技术运用到飞机的导航、面积的测定、飞播带的布控、成苗的调查等外业工作中,改善工作环境的同时,也降低了成本。同时,技术团队还开展了攻克中高大沙丘、种子丸粒化、物种多样性、多种沙障技术等试验,为提高飞播治沙成效寻求技术支撑。

  技术的实践最终造就了理论的突破,以“适地、适种、适时、适量、封禁”为主要特征的理论成果被总结出来,给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虽然成绩斐然,但阿拉善人在飞播上依旧保持着澎湃的热情,未来10年,政府计划每年完成飞播造林约25万亩,届时阿左旗飞播造林面积将达到840万亩,在腾格里沙漠东缘,乌兰布和沙漠南缘形成两条完整的飞播治沙锁边带,沙漠前侵的势头将得到根本遏制。

  策划:张俊在

  记者:钦柏 刘宏章 梁亮 海泉

  摄影:怀特乌勒斯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