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一个平静的午后,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三道桥镇和平村的老党员、村支书边俊峰在家门口迎面碰上怒气冲冲的村民杨勇。
“我刚浇了水,准备为明年种西瓜增加土壤墒情。他故意把我家地里的水放了,太过分了!”杨勇情绪激动。
边俊峰一边安慰杨勇,一边询问来龙去脉。原来,杨勇家小麦收割后地里浇的水漫到一条田间小路上,小路是村民拉运农产品的必经之地,道路泥泞难行导致农产品运不出去,一位准备运番茄的村民没跟杨勇打招呼直接把他地里的水放了,泥泞的道路晾晒几天能通行了。
“前段时间别人地里要浇水你运西瓜让人家别浇,人家听了你的意见没浇。你现在也得体谅人家了哇,再说过段时间地里还要浇一遍秋水,根本不耽误你明年种瓜。”边俊峰的一番话让杨勇渐渐消了气。
边俊峰告诉记者,农村大多数矛盾都是鸡毛蒜皮事情引起的,如果能及时处理把矛盾化解了,就不会引发大的纠纷。
“近年我们在上级的领导下,加强党的理论和政策宣传,通过志愿服务队、道德观察员、星级评定、红白理事会并积极发挥老党员、老同志影响等等举措,积极化解矛盾,引导村民转变旧的观念风气,提升素质,村里的矛盾和不良习气越来越少了,精神面貌和文明素质一天天提高,我们的工作也好干了。”边俊峰深有感触地说。
“近年来,很多好项目、优惠政策优先落到了和平村,比如有机肥使用、农田水利建设、街道硬化、厕所革命、幸福院等等。”边俊峰一口气说了十几个。
说到这里,三道桥镇镇长李龙笑呵呵地接过了话茬:“我把这叫‘隐形的红利’。如果一个村的风气好、工作好开展,一些优惠政策和好的项目试点就会放到这个村,以起到示范引导作用,这个村就最先享受了红利,发展上就先行一步;老百姓得到实惠了,就会对各项工作积极配合,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李龙说,以前农村工作难做,很大原因是群众对政策、村务等不了解,村民诉求得不到满足,加之一些干部作风不实,甚至滋生腐败,农民一肚子意见,干群关系紧张。现在,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各种阵地、各种方式的宣传教育和干部的积极服务引导,很多村子村风良好。农民心气顺了,不再像以前传闲话、喝酒、打麻将,而是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发展生产、努力增加收入、推动村集体建设上。
和平村的道路干净整洁。李龙告诉记者,村里除了保洁员每天打扫卫生外,党员、群众还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清扫。
“以前让村民出来打扫卫生没人愿意干,现在只要村干部通过大喇叭和微信群一招呼,大家很快就集合起来,清运垃圾、打扫村委会办公室等都很积极。”边俊峰笑着说,“以前村民见了来视察的上级领导躲着走,现在是笑脸相迎,有的还主动上去聊天,希望多给村子支持。”
50岁的村民冯玉龙也深刻感受到了村里的变化:“过去村里的婚丧嫁娶铺张浪费、互相攀比,劳民伤财,大家负担都挺重。现在通过红白理事会的引导,大操大办现象已经基本消失,一桌宴席的费用从一千多两千降到了一千以内,人情负担轻了,大家的关系反而更融洽了。”
和平村是三道桥镇乃至杭锦后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杭锦后旗旗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张永耀介绍说,近年来,杭锦后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目标,以各类活动和乡镇文化站馆、道德讲堂等为依托,加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宣传先进典型人物事迹,努力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打造农村文明风尚,极大地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
截至目前,该旗共创建全国文明村镇1个、区级文明村镇8个、市级文明村镇19个、旗级文明村镇45个。
记者补记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动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牢牢把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以乡风文明大提升为突破口,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文明乡风,更好地助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从实践工作中我们可以发现,只要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府政策宣传、落实到位,严格遵守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加强村民对村集体工作的了解和参与,大力培育文明乡风,农民就会看到眼里、心里服气,便能安居乐业,凝心聚力发展生产,处处为集体考虑,为全村发展献计出力,形成文明向上的乡风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乡村振兴战略也会得到坚定的支持拥护和更好地实现。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钱其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