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热血传递温暖 为生命点燃希望——记34年无偿献血的退休民警郑义昌
内蒙古新闻网  19-08-27 10:48  【打印本页】  来源:呼伦贝尔日报

  郑义昌退休前是呼伦贝尔市公安局监管支队的民警,是一个有着35年党龄的老党员,他清楚地记得1982年第一次义务献血那天,恰逢自己被党组织列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日子。因为出警处理一场车祸,为了救助车祸中受重伤的一名男子,第一次义务献血,使男子在昏迷2天后,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这次成功的救死扶伤后,坚定了他继续用自己的鲜血救助更多人生命的决心,开始了长达34年义务献血。至今已累积献血25000多CC。并多次被呼伦贝尔市政府评为“全市无偿献血奉献一等奖”,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全区无偿献血奉献金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部评为“全国无偿献血银奖”。

  让每一滴血都有温度

  郑义昌用一腔热血挽救了普通百姓的生命,奏响了人民警察爱人民的凯歌。从外表上看,他并不是高大魁梧英姿威猛的英雄形象。1982年他第一次献血的时候,还很年轻,只有28岁,身体也比较羸弱。他说,第一次献血救助车祸伤者的时候,自己稍微有些紧张,但同时又很兴奋,因为通过自己的善举,可以挽救一个鲜活的生命,能帮助到别人而感到高兴。他经过登记、体检,到了献血的环节时,他主动要求献400CC血,医务人员看到他当时身体瘦弱的样子,只让他献了200CC。他说你别看我瘦,但是我身体好,献血又能帮助他人多好啊!然而医生劝他第一次还是献200CC吧。第一次献完血后,医生让他休息了一会,在休息的过程中,他详细向医生询问了献血的相关知识,并在心里下定了加入义务献血、救死扶伤行列的决心。

  为了提供高质量的血液,他坚持体育锻炼,平时注意饮食,保持身材,保证血压在正常压差大于等于30范围之内,脉搏每分钟60到100次,常年坚持不喝酒,不吸烟,献血的前一天和当天不吃油腻食品,保证充足的睡眠,严格自律,确保献出的每一滴血都是有温度又有营养的健康血。

  一次,他去医院看望生病的同事,碰上了一个难产大出血的孕妇急需要用血。但是血库里的血不够了,急得孕妇的丈夫和家人直哭,他问清楚孕妇的血型刚好和自己一样,都是O型血,他赶紧进行献血,并向在场其他患者家属讲解了献血的益处,鼓励他们为孕妇献血。在他和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现场有两个年轻人和一个53岁的男子先后为孕妇献血。当郑义昌看到母子平安的时候,欣慰地默默离开了医院。

  热血有限真情无限

  1993年的一天,郑义昌如期去红十字会参加义务献血,还在休息室休息的时候。呼盟医院的两名护士急忙把包括郑义昌在内的O型血全部取走了,后来听说他们的血抢救了一个出车祸的青年人,挽救了他的生命。这次献血临走的时候,红十字会发给了他一个“无偿献血证”,他看着手中鲜红的证,一种人民警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以后,他献血的次数多了,也增加了好几个属于自己的鲜红色的献血证,每当他看到这些红色小本本的时候,脸上都露出欣慰的笑容,因为他又一次为社会献出了爱心,为自己造福社会的行为感到自豪。

  这次献血的经历激励他在义务献血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决心。此后,他为了帮助更多需要用血的患者,成为登记在册的固定无偿献血志愿者。从此开始了长达34年无偿献血的征程,直到2014年,他年满60周岁的时候献了最后一次血。因为,国家提倡公民参加无偿献血的年龄为18到55周岁,既往无献血反应,符合健康检查要求的多次献血者,年龄可延长至60周岁,根据国家的要求,年满60周岁就不准许献血了。

  他的年龄虽然不符合继续献血了,但是退休后的他,又加入到了义务献血教育宣传志愿者的行列中。在历次的宣传活动中,他经常向群众宣传,健康人按规定适量献血,可以促进人体骨髓造血,使血液系统保持很好的健康环境。另外经常献血还可以降低血液的黏稠度,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有益于人体免疫力的增强、抵抗力的提高,对献血者的健康是有益的。他还经常建议亲朋好友定期献血,即保证临床的用血量,对患者和社会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他说,无偿献血量累计满1000毫升的,万一以后碰到自己或者自己的亲人需要用血的时候,自献血之日起本人可以累计免费享受无偿献血量5倍的医疗用血量。无偿献血者的直系亲属也可以凭献血证免费累计享受无偿献血者等量的医疗用血。无偿献血是利人利己的高尚行为。在他的带动下,市公安局监管支队的很多同事及其亲朋好友都参加过义务献血,大家在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同时,也使自己的心灵和精神得到净化。

  无偿献血大爱无疆,鲜血有限真情无边。郑义昌以滴滴热血奉献爱心、传递真情,正能量,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退休老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王梅)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