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会被评为中国好人,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中国好人榜”上榜好人,呼和浩特市土左旗人石芳,用自己的孝心与爱心感动了无数人,面对荣誉,她却显得很平静。
石芳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然而,2007年不幸的遭遇降临到她的家庭,公公得病去世,丈夫又患了癌症,为了给丈夫治病,呼市所有的医院她都看过了,家里的积蓄不到一年就花光了,还欠了很多外债。但她说:“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哪怕倾家荡产,我也要给丈夫看病。”于是她四处奔波,到处借钱,凑够了大约七万块钱,把丈夫转院到了北京301医院,301医院了解到她家的实际情况后减免了一半的医疗费。尽管如此,还是没有挽留住丈夫的生命。
一年之内,家里就失去了两位亲人,留下了石芳母子和年迈的婆婆,沉重的打击一度使她无法面对生活,甚至有轻生的念头。石芳说:“亲朋好友都劝我改嫁,还鼓励我要有活下去的勇气,我思考很久,如果我走了,婆婆的晚年生活怎么过?因此,我打消了再婚的念头。”就这样,石芳毫无怨言地细心照料婆婆,为婆婆做饭、洗衣服、梳头以及端屎倒尿。
婆婆年事已高,患有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老年痴呆症等多种疾病,双手颤抖的连碗都不能端起,整天以泪洗面,茶饭不饮。石芳上班的学校就在家附近,她抽空就回到家陪老人说话,做可口的饭菜,等她把婆婆安顿好了再去上课。虽然家里经济条件差,但石芳还是经常留一些零花钱给婆婆买她爱吃的香蕉和葡萄及营养品。几年过去了,婆婆的脸上逐渐有了笑容,为了让老人开心,石芳就利用周末的时间,用小轮椅推着老人出去晒太阳,日复一日,老人可以扶着炕沿慢慢走路,有时石芳还能搀着她出去和别人唠唠嗑。
婆婆逢人就说:“全靠我的二儿媳妇,我的二儿媳妇比我的亲姑娘还要亲,还要孝敬,真是打上灯笼也难找啊。”
一晃就是十年,石芳的婆婆今年94岁了,生活更不能自理了,石芳除了喂饭、喂药之外,还不停地给婆婆换尿布、换屎布,到了晚上婆婆折腾得更厉害了,不停翻身、不停地说胡话,石芳几乎彻夜难眠,但她还是耐心地给婆婆洗脚、擦身、按摩,守护在老人身旁。老人虽然躺在炕上不能动,但从来没生过一次褥疮,没长过一个痱子。石芳对老人的照顾亲戚邻居都看在眼里,佩服在心中,称赞在口上。
到了冬天,为了让老人睡上热炕头,石芳每天抽空就去捡葵花杆子,把炕烧得热乎乎的,婆婆摸着石芳的手说:“媳妇你不要顾我,看你瘦了,腿也不好使,找医生看看吧。”老人的一番话,让婆媳俩紧紧地抱在了一起,泪水不住地往下流。
石芳说:“父亲和母亲从小就教育我,百善孝为先,人人都会老,相比较天下父母的涌泉之恩,我所做的仅仅是滴水相报。”
十年,弹指一挥间。石芳两个懂事的孩子都大学毕业了,女儿结婚了,儿子在外地打拼,姐弟俩从来不乱花钱,把节省下的钱定时寄给石芳,让她买药买营养品。
石芳说:“过节的时候,孩子们都回来了,孩子们帮忙做饭、洗衣,看到孩子这么孝顺,我更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2014年5月的一天,石芳的腿突然不能走路了,她的女儿带着两个孩子,一边服侍石芳,一边照顾奶奶,石芳的儿子和女婿则到处寻医问药。经过一个多月的针灸治疗,石芳的腿疾缓解了。石芳坐在炕头上满眼都是泪花。
更让石芳和家人没想到的是,她的学生们也都来看望她了。学生们进门就说:“您教育我们百善孝为先的道理,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特别感动,希望能够报答您。”“石老师,您再也别背葵花杆子,我们给您送胡麻柴和玉米棒棒,让您和奶奶每天睡上个热炕头。”
石芳说:“当时我热泪盈眶。因为我从学生们身上看到了闪光点,更看到了希望。”
石芳还收留了一个智障的孩子,名叫杨凡,今年14岁了。杨凡从出生就智障,自理能力特别差。她从2009年开始教杨帆,从数指头开始细心认真地教,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终于教会了杨凡两个手一共是十个手指头,现在,杨凡不仅学会了十以内的加减法,而且认识二三百个汉字。更让石芳高兴的是,杨凡除了学习外还给奶奶每天洗一件衣服。
石芳用平凡而质朴的行动,为家庭为社会奏响了一曲令人敬佩的孝老爱亲的乐章,赢得了四邻八乡的交口称赞。石芳说,她要让孝常驻心中,让孝与其同行,让中华美德代代相传。(记者 云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