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考古合作10年取得重大学术成果
内蒙古新闻网  19-09-03 22:13  【打印本页】  来源:正北方网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蒙古国游牧文化研究国际学院、蒙古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实施“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调查与发掘研究”项目从2005年开始实施,至今已历时10年,取得了重大的学术成果。记者昨日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中蒙联合考古队通过10年的调查,已初步掌握了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的分布情况,为研究蒙古高原游牧民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积累了大量基础性资料。

  10年调查遗址150多处

  在10年中,中蒙联合考古队对蒙古国12个省市的60多个苏木进行了调查,共计调查各类遗址150多处。这些遗址涵盖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匈奴、突厥、回鹘、契丹、蒙元、清代等多个时期。中蒙联合考古队的调查及发掘工作主要集中在蒙古国的后杭爱省和布尔干省,考古调查总行程2.3万多公里,总发掘面积约1.2万平方米。其中,包括对蒙古国后杭爱省匈奴墓葬的发掘,这为进一步研究古匈奴人的丧葬制度、生活习俗以及人种提供了新的资料和线索。在蒙古国塔林和日木遗址中发现的柔然墓葬,是在蒙古高原上发现的第一座能够确认为柔然时期的古代墓葬。对蒙古国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四方形遗址的发掘,弄清楚了其结构和功用,明确了文化属性,即属于唐代中后期称雄于蒙古草原的回鹘汗国的可汗家族或贵族墓地,从而推翻了过去考古学界将之视作为单纯的祭祀性遗址的错误认识。在蒙古国浑地壕莱山谷5号墓园中发现的回鹘壁画墓,是蒙古国境内首次发现的第一座壁画墓,其精美的壁画已成为目前在蒙古国发现的最为精美的回鹘艺术作品。

  发现特殊丧葬习俗

  对蒙古国布尔干省达欣齐楞苏木詹和硕辽代墓葬的考古发掘,首次在蒙古国中西部地区发现契丹墓,是辽代西北边疆防御体系建置的实物例证。对蒙古国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乌布尔哈布其勒山谷5号墓园蒙元时期墓葬的发掘,发现了类型多样的墓葬结构和独木棺葬具,墓室营建在地表之上,夹藏在建筑台基之中,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带有区域性民族特点的丧葬习俗,其反映了蒙元时期漠北草原地区蒙古族这种特殊丧葬习俗的流行与普及。

  对蒙古国后杭盖省浩腾特苏木阿德根哈里雅尔遗址的发掘,发现了规划整齐、成排分布的清代兵营遗址。这个遗址应该是清朝军队深入漠北蒙古高原协同喀尔喀部抗击准噶尔部时的驻扎营地之一,为研究清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提供了全新的考古学资料。在蒙古国后杭盖省浩腾特苏木突厥、回鹘时期的祭祀性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反映出突厥语族通过摆放方形或圆形石头堆来表达意愿的祭祀习俗,蕴含着敬重天、地、山、河、石的思想理念。其中少量石头堆中发现了牲畜的骨骼,甚至还有残破的人骨,为判定这类型遗址的功能提供了新的线索。

  将探索新课题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王大方表示,当前,中俄蒙正携手推动经济战略走廊建设,全面拓展三方合作空间,搭建共同发展的新平台。特别是中国“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构建,使得草原丝绸之路文化内涵的发掘与提升显得尤为重要。中蒙两国在文化领域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十分广阔。如今,中蒙联合考古项目的实施,虽然填补了我国与蒙古国在文物考古合作研究方面的空白,取得了一些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中蒙合作考古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对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考古学文化的认识和研究还未达到系统化的程度。因此,中蒙两国有必要继续进行考古合作,巩固和扩大成果,拓展研究领域,要探索新的考古课题。这对深入了解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之间的渊源关系、游牧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进行定位研究、解决两国游牧民族文化研究中的重大课题和促进我国历史文化等相关科学的发展以及对中蒙两国文化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 胡浩]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