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乌海:黄河岸畔生态城
内蒙古新闻网  19-09-05 10:59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乌海人民公园西湖美景。石历增齐艳芳摄

  步城区,处处绿树成荫。石历增摄

  乌海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石历增范露丹摄

  甘德尔山下,大漠绿树湖水风景如画。齐艳芳摄

  渔舟唱晚。王超摄

  蓝天碧湖成为乌海亮丽名片。石历增摄

乌海煤炭博物馆。石历增摄

  乌海湖旅游区码头。马世民摄

  颜慧

  您,曾经到过乌海吗?在这175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见证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的乌海人,于无垠的荒漠中、在工业的丛林里,辟出一方天蓝地绿、水秀山青的美丽城市;

  您是否听过118平方公里乌海湖的壮美涛声,看南迁至此的红嘴鸥在这里停驻,翱翔盘旋久久不愿离去;

  您是否看过夏日里披着一身翠锦的甘德尔雄山,郁郁葱葱之中,让人再不会想起曾经屡被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

  您是否知道这座以工业闻名于世的小城,正经历着转型发展的历史巨变,在生态建设的推动下,园林之城、葡萄之乡、休闲城市等诸多绿色名片,一项项纷至沓来……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城市的生态文明,是一座城市的生命力所在。

  建市40多年来,乌海人坚持用生态彩笔绘就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蓝图,实现了绿色乌海的美丽嬗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座黄河岸边的生态之城,正凭借着“敢于无中生万有,能凭海阔纳百川”的勇气和姿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建设的和谐统一。

  天:“矿山绿”造就“乌海蓝”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乌海始终聚焦打赢蓝天保卫战这一重点,狠抓中央环保督察整改,积极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将生态治理的理念贯穿到矿区开采、工业发展、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逐步换来了今日的地绿天蓝。

  乌海市因煤而兴、因煤而建,一个时期以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建材、钢铁冶金为主导的工业产业结构,在发展地区经济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能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大气环境一度受到影响。

  在乌海市委、市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有效治理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矿山企业成为肩扛社会责任、建设“绿水青山”的先行者。通过打造“绿色矿山”,采取矿区煤田自燃治理、矿区道路修建、矿区绿化恢复等有效措施,实施生态修复、矿山覆绿,使曾经乌烟瘴气、遍布渣山的矿区,由“黑色印象”逐渐转向“绿色新颜”。目前,乌海已制定完成了自治区首个矿区环境治理地方标准,建成自治区级绿色矿山4个,隆昌工贸骆驼山煤矿成为自治区首个绿色矿山,列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项目。

  铁腕治污,工业企业要效益更要环保。乌海市在全国率先组织实施了焦化行业提标改造,焦化、电力、氯碱化工等重点行业基本实现达标排放;严格控制环境准入,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全部执行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标准。

  节能减排的同时,绿色工业正蓬勃发展。乌海接连引进多个循环经济项目,有效利用企业产生的废气废水,实现净化再利用,避免污染环境。

  2018年,乌海市海勃湾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51天,较2015年增加23天。

  地:荒漠上筑起国家园林城

  从多年前的不毛之地,到如今出门见绿、随处景观的国家园林城市,乌海的城市建设史也堪称一部绿洲建设史。

  曾经,这里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达60%,是自治区乃至全国沙化、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全市无法实施造林绿化的国土面积高达87.74万亩,占国土面积的33.35%。

  面对着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劣,乌海人把对绿色家园的渴望化作奋发向前的动力,锲而不舍攻坚克难,战天斗地植树造林,一年又一年,坚持不懈参加绿洲大会战。

  为给市民带来永久性的绿色福利,乌海市着力打造“五分钟休闲绿地”和“十分钟休闲圈”。在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驾车能欣赏道路两侧的绿色长廊,步行则可感受草木清香,登顶可一览城市全景,在主峰东侧不仅可看到“植物大熊猫”四合木,还可畅游高山草甸的繁花美景;驱车至城北的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光影里被风吹动的青草、苇草,掠水而过的飞鸟,无一不让人感到惊喜;城中每座游园,有的以水为秀,有的以绿为美,亭台楼阁点缀其中,既有江南水乡园林之灵秀柔美,又兼具北方人文景观的豪迈大气;110国道的彩叶林景观带色彩缤纷,将城市北部的这条门户之路打造得多彩靓丽。乌海市还按照“绿随路延、一街一景”的建设原则,在道路两侧设置20米至50米宽的景观绿带,形成了“春花、夏荫、秋景、冬青”的绿化格局。

  如今,绿,已成为这座生态之城的主色调。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达到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9平方米。全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乌海也因此荣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水:流淌在城市里的生态文明

  人类自古逐水而居。湖泊、河流,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建成蓄水,面积118平方公里的乌海湖跃然而出,湖光水影成为“乌海”这幅大型山水画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面积是杭州西湖20倍的乌海湖融大漠、黄河于一体,是国内少见的城中大湖,全国独此一处。它于沙海之中凭空而出,集磅礴与灵秀于一身,与对岸沙漠形成百岛奇观,成为游客玩沙戏水的首选,吸引了更多外地人“来沙漠看海”。

  城市中其他水系湖泊的风姿也毫不逊色。甘德尔河蜿蜒流淌,如玉带绕城;凤凰河两岸景色优美、绿意盎然;散布在城中的一座座人工湖,形色秀美、瑰丽如珠……目前,乌海已建成人工湖40余处,加上乌海湖和甘德尔河几个湖区,湖泊河流总量达到50余处。人们甚至不用迈出家门,推窗即可感受到滨水而居的惬意生活。

  水丰草密之处,也成为鸟类精灵的宜居天堂。每年3月中旬至11月上旬,大约有6科60多种、10万余只鸟类在乌海栖息、繁衍,其中不乏黑鹳、金雕、遗鸥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灰鹤、赤麻鸭等更是逗留在乌海越冬,由候鸟变留鸟。

  2017年,乌海市跻身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之列。按照水生态文明城市“黄河为轴、两翼齐飞”的总体框架,乌海市实行着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保护体系,科学谋划全市水生态网络格局,形成“一湖、一地、一网、多点”具有干旱区特色的人水和谐的城市特征;建成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坝址公园等一大批水景观,基本建立了集防洪排涝、蓄滞洪水、河湖景观为一体的城市水生态体系。

  “今天的天真蓝啊!”“现在的环境变好了!”“我家门口又建了一座新公园”……如今,这样的话语常挂在乌海市民的嘴边。以蓝为傲、以水为美、以绿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底色,乌海,始终坚守生态文明底线不放松,使生态美、百姓乐的美好生活渐行渐近。

  昂首迈步新时代,乌海市将继续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举全市之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使城市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为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