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乌兰巴托,金风送爽,秋色怡人。
9月2日,在蒙古国国家美术馆,伴随着“感知中国”纪念中蒙建交7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的启动,一场中蒙两国文化的深入交流拉开了帷幕。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化交流是促进民心相通的桥梁和纽带,是中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润滑油”“黏合剂”。中蒙两国山水相连,历史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今年在中蒙建交70周年之际,两国共同组织一系列纪念活动。本次“感知中国”纪念中蒙建交7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包括7个方面的20多项活动,其中有享誉世界的河北吴桥杂技表演,有中、蒙、俄三国艺术家同台献艺的联欢晚会,有再现中蒙建交70周年来精彩瞬间的图片展,有题材丰富、佳片荟萃的中国电影展映……
《友谊的彩虹》在蒙古国中央文化宫共上演两场,场场爆满。这场中国传统文化视听盛宴上,有马头琴和小提琴合奏,京剧选段、琵琶独奏、中国武术表演……独具特色的节目,让蒙古国观众感受到了一个传统与现代兼容并蓄的中国,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绚丽多彩、传承有方,感受到了来自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纳荷芽”中蒙出版交流工程图书捐赠仪式在蒙古国国家少儿图书馆举行。中方向蒙古国少年儿童赠送了2000套《小飞仙美德图画书》。5年来,中方向蒙古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儿童图书馆和各省儿童图书馆、中小学校等累计捐赠少儿图书8.5万册,总码洋达210.3万元人民币,为深化中蒙出版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蒙古国有句谚语叫“邻里心灵相通,命运与共”。这句谚语映照了中蒙两国人民以邻为善、以邻为友的深厚友情。
在蒙古国,《三国演义》《水浒传》《生活启示录》等电视剧在主流媒体上热播,也有很多中国人喜欢蒙古国的骏马,欣赏蒙古国骑手精湛的马术。双方每年派出文艺团体和体育代表团交流互访,每年人员往来200多万人次。
亲戚越走越亲、朋友越走越近,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动,拉近了两国人民的心灵,深化了两国人民的友谊。
9月3日起,来自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的9名专家赴蒙古国乌兰巴托市巴音朱日和区、汗乌拉区、青格尔泰区开展为期3天的义诊活动。
蒙古国卫生部发展中心娜仁图雅主任介绍:“在历史上,蒙古国一直使用蒙医药来进行医疗服务,蒙医药在蒙古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像这样的义诊活动,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的蒙医药专家团队已进行了7年,组织选派涉及五疗科、骨伤科、儿科等多个科室的专家义诊团17次,为近5万人次的蒙古国患者提供了医疗援助,免费赠送了价值人民币100多万元药品。内蒙古蒙医药的发展已逐渐开启中蒙两国“走亲戚”式的医疗外交模式。
合作带来共赢。9月3日下午,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文化旅游推介会及美食品鉴活动在乌兰巴托举办。推介会上,中蒙双方分享了两国文化和旅游合作的发展成果,并对未来文化和旅游合作的方向与形式进行构想和展望。内蒙古饭店和蒙古国诺富特国际连锁酒店,内蒙古众信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和蒙古国环球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二连浩特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和蒙古国远征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分别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
书籍搭建桥梁。9月5日,首批三家“中国图书阅览室”,分别在蒙古国国立教育大学、蒙古国国家少儿图书馆、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挂牌成立。“中国图书阅览室”陈列的蒙古文、中文、基里尔蒙古文等版本图书,由内蒙古出版集团所属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等出版单位无偿提供,向每家“阅览室”提供图书均达400种以上,每种两册(套),内蒙古文联也为每家“阅览室”提供了100册图书。
近几年,“感知中国”活动以文化交流为载体,在蒙古国呈现了四川的美食、河北的美景,也向蒙古国民众展现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魅力和社会进步的发展景象,增进了中蒙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短短几天的系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高潮迭起。让蒙古国人民全方位、多角度了解了新时代中国改革发展成就,近距离感知到发展进步中的新时代内蒙古。(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