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次见到周恩来总理,1958年包钢一号高炉剪彩的时候,我就在场外。后来做报告的时候,我亲眼见到了总理,内心非常激动。”90岁的吴学恒谈起当年建设包钢时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9月5日,中冶集团在包头市举办了“铸七十年辉煌——中冶人奋进在新时代”冶金强国梦故事会第二站包钢故事会。听着台上演讲者讲述的感人故事,退休干部吴学恒也不由得回忆起自己当时的经历。
当天,来自中冶集团的12家分公司通过一场别开生面的故事会,共同讲述70年来中冶集团作为冶金建设国家队为国家富强、推动冶金事业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辉煌成果,共圆钢铁强国梦,共话祖国大繁荣。
1993年退休的吴学恒曾任包钢公司副经理,谈起与中国二冶的缘分。他说:“我年轻时曾在前苏联学习过,之后留在当时的冶金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为了学有所用、报效国家,离开北京来到二冶工作,包钢就是我们一手建起来的。”吴学恒说,此后,包钢与中国二冶三分三合,中国二冶为包钢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自己直到退休都生活在包头,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草原钢城”。
和吴学恒一样,被外界誉为永远的“包钢一号高炉荣誉长”刘志祥的故事同样十分精彩。
1959年9月26日,包钢一号高炉流出了第一炉铁水,结束了内蒙古寸铁不产的历史,开创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发展的先河。刘志祥作为一名普通的建设者,用智慧和双手走在了队伍的最前面,他带领大家不仅高质量地建成1号高炉,还攻克了高炉风口技术难关,成为永远的“包钢一号高炉荣誉长”。
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座丰碑。当天,在参与包钢建设的中冶人饱含深情的讲述中,一个个被历史淹没的故事被挖掘并再现出来,为中冶人印刻下奋斗的丰碑——
中国二冶在承建中国第一管道——包钢白云矿浆和供水管道建设中,主编了国家标准《矿浆管线施工及验收规范》中英文版,填补了国内外浆体管线施工标准的空白;中冶京诚展示出中冶人独占鳌头的技术底蕴和永远鲜亮的创新底色,出色地完成了包钢新体系项目建设;中冶赛迪设计的包钢环保原料场开启了环保料场设计先例,为包钢发展成为城市钢厂、绿色钢厂、智慧钢厂奠定了基础;中冶焦耐坚持技术先行,见证并主导了我国活性石灰产业的进步历程,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谋发展之路;中冶长天以国内最大的烧结余热利用项目顺利并网发电,在内蒙古高原上留下了奋斗的印记;中冶北方解决了氧化矿选矿的技术难题,扩展了我国铁矿利用范围,保障了国家矿产资源安全;中冶沈勘攻克重重技术难关,使现有包钢尾矿库再增加使用30年,为国家节约上亿元投资资金。
在包钢新体系2030冷轧工程酸轧及磨辊线的设备安装工作,三冶人用青春和热血,上演一部属于中冶人自己的“速度与激情”;五冶人包钢冷轧连退安装工程项目团队接连攻破难题,连续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获全国冶金行业优质工程奖等11项大奖和四项专利,完成设备安装工程奖项的“大满贯”壮举,打造了冶金建设国家队金字招牌;在包钢稀土钢板材镀锌工程建设中,二十二冶用精细化管理奏响新时代草原晨曲。上海宝冶设计出的第一条包钢轨梁1#百米长尺高速钢轨生产线,采用了当代最先进的“2+3”轧制工艺,该生产线的投产,使包钢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百米高速钢轨生产基地。
我们都是奋斗者,我们都是追梦人。包钢集团董事、包钢股份总经理李晓表示,中冶人秉承“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的精神,励精图治、奋勇争先,战斗在祖国冶金事业建设发展的最前线,不断创造钢铁工业建设佳绩,与包钢一道,实现了内蒙古自治区从“手无寸铁”到“钢铁洪流”的质的飞跃。
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再现了建设者的筑梦情怀,重塑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呈现出一部冶金建设发展的壮丽史诗。吴学恒老人说,“回首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当下的年轻人,要传承我们那一代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品格,这一点非常重要。”
中国二冶员工赵敏表示:“此次故事会既是对中国冶金建设事业的再回顾、再学习、再出发,更是对我们中冶每一位干部职工思想上的再教育、再洗礼、再净化。在认真聆听每一个包钢故事之后,我为中冶集团强大的科技实力和拥有的工匠精神感到自豪和骄傲。我要把老一辈建设者的初心和坚守传承下去,肩负起冶金强国的使命,书写出新时代冶建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张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