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们手持国旗,为祖国祝福。
二冶建设者工作场景(图片由中国二冶提供)
“中国第一管道”——包钢白云矿浆和供水管道(图片由中国二冶提供)
近日,由中冶集团党委宣传部主办,中国二冶承办的中冶集团“铸七十年辉煌——中冶人奋进在新时代”冶金强国梦故事会第二站包钢故事会在我市举办。
来自中国二冶、上海宝冶、中国三冶、中国五冶、中国二十二冶等讲述人带来了高炉上的光环、包钢四号高炉百余天鏖战完成自动化编程零突破、包钢选矿厂项目、“中国第一管道”——包钢白云矿浆和供水管道、“中冶蓝”闪耀在内蒙古高原等包钢故事。故事中,几代中冶人在包钢建设的主战场,攻克难关,挥洒汗水,最终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草原钢城”。
“逆生长”的包钢一号高炉
高大的包钢一号高炉,在湛蓝的天幕下,雄浑威武,很难看出已经是“年过花甲”。历经了60年的风雨,当年国内最大容量、技术最先进的高炉,如今不仅没有垂暮,还实现了“逆生长”。如今一号高炉年产量达到150多万吨,在“大数据”的操控下,成为了中国绿色环保高效低能长寿炉的典型代表。
时光追溯到60多年前,荒芜的戈壁滩上迎来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中国二冶建设者,他们来到包头,建设包钢,不仅要结束内蒙古“手无寸铁”的历史,更要在高原上完成中华儿女建设宏大北方工业的壮举。
刘志祥,这个浩浩荡荡建设大军中的一员,在最艰苦的岁月里,他用智慧和双手飞到队伍的最前面,他带领团队不仅高质量地建成一号高炉,还攻克了高炉风口难关,成为永远的“包钢一号高炉荣誉炉长”。刘志祥14岁做工挣钱养家,解放后,在沈阳东北工业部第一工程处第二工程队做木工。“小机灵鬼”刘志祥在最艰苦的年代发明了“制土坯机”,还通过改造电锯、革新榫卯扣等实现了木工操作半自动化,大家称他“万能小刘”。“万能小刘”是沈阳市的先进生产者、沈阳市甲等劳动模范。1955年,他得知包钢(当时叫五四钢铁厂)和搞基建的中国二冶合并急需人才,放弃去清华大学深造的机会,坐上火车来到包头。
一号高炉投产后,就碰到了巨大的难题,风口大量破损。据统计,开炉后的8个月里,风口累计损坏就达到1700多个,最多的时候,一天就损坏24个风口。频繁的风口损坏,造成高炉频繁休风,一旦休风,就要影响生产。
谁能攻克风口难关?中国二冶和包钢的领导都想到了革新能手刘志祥。
但是刘志祥不在包钢高炉工作,缺乏高炉生产经验,对于高炉环境又不了解,攻克风口谈何容易。面对困难,中国二冶刘志祥没有退缩。
在高炉上,刘志祥等人一待就是一个多月,他们和高炉的干部职工同吃同住,观察了解高炉风口烧穿损坏情况。同时他又走访了包钢科学研究所、包头钢铁学院、包钢冶金设计院、包头市耐火材料厂、金属结构公司、包头市科委等37个单位,向数百人请教相关知识。
他们先后用169种不同性质的新材料,制作了169个不同规格质量的风口、渣口,通过20多次试验,终于成功配置三种具有耐酸、抗氧化、导热等性能的新材料,用这种新材质制成的风口、渣口,损坏率显著降低,平均使用寿命比以前提高了11倍。其中两个风口安装后使用了612个小时。这一系列成绩,让刘志祥被评为“包钢一号高炉荣誉炉长”。
我们的设计
经受住了一线考验
包钢四号高炉筹建于1992年,于1995年11月建成并投产,为当时包钢容量最大、应用技术最为先进的高炉。当时高炉计算机编程工作主要由国外供货商完成,国内相关机构多进行局部编程。承揽四号高炉自动化编程对于包头钢铁设计研究总院自动化所是零的突破,部门及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992年-1995年,包头钢铁设计研究总院(以下简称包头院)先后为包钢四号高炉建设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编程调试及现场服务。包头院组建了老、中、青三代人员配备最优的编程团队。团队建设不仅要求队员有过硬的技术,还要求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啃下”这块硬骨头的斗志。在业内人士“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不客气嘲讽中,编程团队一轮轮与业界最知名的西门子、HONEYWELL、ABB厂商交流,并将交流成果及时向包钢公司进行反馈。包院人的努力没有白费,计算机编程如期完成,在试运行中表现优秀,之前发出质疑之声的人纷纷竖起大拇指。
“在向四号高炉一线同志了解情况时候,他们介绍到四号高炉设计精良,第一代炉服役长达19年,完成炼铁量两千七百万吨。2014年改造时仍保留了上世纪90年代的框架,其中有60%左右的原设计被保留。四号高炉建设时投资并不算高,但是整体运行情况较为突出。听着这样的评价,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没有比这更高的评价了,没有比这更高的赞许了,我们的设计,我们的工作经受住了一线的考验,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时任包头钢铁设计研究总院自动化所所长段玉玺激动地说。
“中国第一管道”
横空出世
在包头至白云矿区相距145公里的范围内,白云铁矿矿石一直通过铁路、公路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包钢厂区,但包钢要扩大规模,提升产能,增加效益,必先解决原料的“两头”问题:即前头加大矿石供应,后头增加尾矿排放量。
面对传统扩路建坝无法满足发展需要的诸多难题,包钢独辟蹊径,寻找解决难题之策:在白云鄂博西矿建设选厂,通过管道将黄河水输送到白云鄂博,再通过矿浆管道将铁精矿粉运送到包钢厂区,此举既解决了包钢矿石增量的难题,又破解了尾矿排放制约,还改善了白云矿区缺水的现状,节约了运输成本,可谓一举多得。
2008年4月5日,包钢矿浆管道工程建设在包头昆都仑河畔破土动工,堪称包钢建设壮举的“中国第一管道”由此拉开了序幕。2009年10月工程全面竣工,10月18日,管道从黄河成功送水到白云矿区;2010年1月3日10时48分,白云西矿铁精矿矿浆开始输送,1月4日10时30分,来自白云鄂博西矿的近3000吨铁精矿矿浆经过24个小时145公里的“长途跋涉”,源源不断地经过管道顺利到达包钢厂区过滤系统。经脱水后的矿浆迅即变成乌黑的铁矿精粉,随着调整运转的皮带被送至炼铁厂综合料场。
该工程被包钢誉为“包钢三峡工程”和“包头市南水北调工程”,同时也是中国二冶拓展市场新领域,树立企业新形象的重点工程项目。该项目输送矿浆能力达550万吨/年,供水2000万立方米/年,项目使用寿命30年,全长145千米的工程,中国二冶承担了其中的81千米(k49至130区域)管线施工,是迄今为止同沟直埋敷设两条大管径管线为国际唯一,铁矿浆管道管径最大、国际第二大的矿浆管道工程。(记者李强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