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是呼伦贝尔的根基,绿色是呼伦贝尔的底色。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一直是呼伦贝尔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全市紧紧围绕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做文章,突出绿色、建设绿色。
确定好绿色的发展定位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寻求突破,努力让绿色成为呼伦贝尔市高质量发展最美的底色方面,全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将发展定位完善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富饶和谐安宁呼伦贝尔”,按照这一发展定位,在发展理念上,突出生态优先,统筹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在发展路径上,坚定不移地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在发展方式上,努力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在发展目标上,全力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沿边开发开放最具活力的合作先导区,国际化高端旅游目的地、国家重要的绿色有机农畜林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和煤基产品加工输出基地,环境优美、生活富裕、民族团结、边疆稳固的幸福家园。
保护好绿色的生态环境
呼伦贝尔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发展潜力也在生态。呼伦贝尔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呼伦贝尔生态如何,不仅关系到全市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东北、华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保护好这些生态系统,呼伦贝尔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守护绿水青山,呼伦贝尔蹄疾而步稳,全市用最严的制度、最硬的措施、最大的力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在制度方面,严守底线红线,不管是谋发展、作决策、上项目,都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谋求一时一地的经济发展,绝不简单同其他地区攀产业、比结构、赛速度,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犹豫、不开口子、不搞变通。
在措施方面,大力实施以呼伦湖综合治理为重点的山水林田湖草等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有效保护好森林、草原、河湖湿地,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坚决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整改任务,切实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让呼伦贝尔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土地更肥沃。
完成好绿色的产业升级
呼伦贝尔生态良好、物产富庶,为保护好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全市在发展绿色产业上下足功夫,擦亮绿色有机农牧业金字招牌,发展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工业,通过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一方面,全市将紧紧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全力把绿色的草原、森林、无污染的河湖、天然有机的农畜林产品、寒冷气候环境和富集的冰雪资源,开发好、利用好,把生态资源和气候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产品优势、质量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围绕绿水青山,重点发展羊肉、牛肉、大豆、芥花油、蓝莓、榛子、蘑菇、黑木耳等特色产品,打造了以生态为核心竞争力的呼伦贝尔农畜林产品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努力把呼伦贝尔的农畜林产品的产业链条拉长、价值链提高。围绕冰天雪地,全市依托冷资源优势,以“十四冬”为契机,加快推进冰雪运动、冰雪旅游、冰雪文化等冷资源开发,带动冰雪产业发展,打造具有旺盛活力和持续竞争力的新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全市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产业发展的前提,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标准,加快现有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大资源消耗低、副产品可循环利用、不破坏、不损坏环境产业的引进和培育力度。
目前,正在建设齐鲁制药生产基地、海国华创大数据中心、临空产业园、生物质热电联产、极冷环境工业检验检测大数据基地等新兴产业,提升旅游资源利用水平,整体加快旅游业向高端迈进。绿色农牧业、绿色矿山、绿色制造业、绿色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为促进呼伦贝尔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呼伦贝尔市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让“风吹草绿遍地花”“一湾碧水映晚霞”的美景永驻呼伦贝尔大地。(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静超 实习记者 刘永鹏 图片来源:呼伦贝尔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