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载波澜壮阔,70载硕果累累。70年来,呼伦贝尔市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大力推进民生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民生保障不断增强,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全市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2013至2018年,累计脱贫21.5万人,247个贫困嘎查村出列,4个区贫旗市摘帽退出。2018年贫困人口下降到0.7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9 %。
就业渠道更加广泛。从50年代失业救济和安置到60年代知青下乡,从70年代“统包统配”到90年代的双向选择,再到新世纪后的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全市就业工作走向市场化,实现多元化;创业载体从无到有,以呼伦贝尔市创业园为载体,打造了“一中心+多基地+旗市区创业园、孵化基地”的“1+N”模式,构建起全市创业就业大格局,市内有自治区级示范性创业园5家;就业创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创业担保贷款、援企稳岗等政策成为就业“稳定之锚”。
生活质量持续提高。2018年,呼伦贝尔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401元,比1986年增长42.8倍,年均增长12.5%;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纯收入14895元,比1986年增长25.6倍,年均增长10.8%;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0554元,比1986年增长31.3倍,年均增长11.5%;农牧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827元,比1986年增长30.8倍,年均增长11.4%。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卫生保健需求明显增加,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住房消费增长迅速,食品结构和衣着服饰向多样化、高档化方向转变。2018年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1.13平方米,比1986年提高24.2平方米。
基础设施巨变升级,城乡面貌加快改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呼伦贝尔市努力克服地理环境条件和经济基础薄弱的劣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不断打牢,条件持续改善。
现代化交通网基本形成。公路总里程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00多公里发展到2018年的28487公里,基本形成了5条国道和9条省道为主骨架,66条县道为主网络,838条乡村及专用公路为网络延伸线的“四横三纵”公路路网格局;铁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只有滨州铁路线一条干线和博林、牙林支线全长811公里,发展到2018年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987公里。
城镇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2018年,呼伦贝尔城镇化率达到72.6%,比1949年提高约37个百分点。实施市政基础设施项目216个,房地产开工802万平方米,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18372套、建成18148套,完成农村牧区危房改造1400户;已建成14座污水处理厂,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了97%;已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场15座,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了99.49%;燃气普及率已达到了92.36%;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了8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6.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7平方米。
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农业防洪、防涝、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由1987年的1.15万公顷增加到36.42万公顷,机电井数量由1987年的393眼增加到28.59万眼,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58年的0.4万千瓦增加到2018年的500.75万千瓦。已建成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6座、小型水库38座,总蓄水量达到68544.81万立方米;共建设江河堤防总长度达1041.89公里,保护人口217.75万人、农田耕地258.03万亩;建成规模以上灌区64处,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52.88万亩,建成牧草地节水灌溉面积53.26万亩;建成各类人畜饮水工程7767处,解决了140.11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177.88万亩。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呼伦贝尔市始终立足发展实际,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实施惠民政策,公共服务实现提质扩面升级,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呼伦贝尔仅有初级中学2所,小学293所,在校学生共两万多人。从1953年开始,教育事业纳入了国家计划轨道,逐步形成了层级齐全、覆盖全市的教育网络。高等教育从无到有,1993年,成立了呼伦贝尔大学,1997年更名为呼伦贝尔学院,2018年,全市普通本专科院校达到4所,在校学生数达到23966人;高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38所,在校学生32679人;初中134所,在校学生56518人;小学138所,在校学生10321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经过70年的发展,呼伦贝尔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较完整的文化艺术体系,特别是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文艺作品。2018年,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公共图书馆15个,群艺馆、文化馆15个,博物馆42个,国家综合档案馆11个,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9.2%和99.1%。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呼伦贝尔市医疗卫生水平很低,且大部分医院集中在城镇。卫生事业自1949年以来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机构和队伍从小到大、由少到多,医疗服务水平也不断提升。截至2018年,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982个,比1949年增长131倍。医疗床位14891张,比1949年增长40倍。构建了覆盖全市城乡纵横交错的医疗预防卫生保健体系。
全民健身广泛开展。全市各旗市区已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品牌,有35项被评为自治区级品牌赛事。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及苏木乡镇、嘎查村体育设施全覆盖基本完成。全市建有各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有26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9家、传统项目学校48所、国家级训练基地6个、青少年户外活动营地5个,向国家、自治区和解放军队等输送各项目优秀运动员300多名。
社会保障从无到有。新中国成立初期,呼伦贝尔市社会保障尚属空白,经过持续不断努力,全市已基本建立起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2018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81.4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58.5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14.2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30.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33.0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39.51万人。
生态环保扎实有效,绿色发展深入人心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呼伦贝尔市始终把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作为重大任务,坚持保护、治理并重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面实施呼伦贝尔大草原、大兴安岭森林、河湖水系、黑土地保护等治理工程,牢牢守住生态底线。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市50台火电机组脱硫、脱硝、除尘改造率达到100%;8台30万千瓦火电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8个自治区级以上工业园区完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12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禁养区内25个规模化养殖场全面关闭搬迁;56处乡镇饮用水水源地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
环境质量总体向好。禁牧1687万亩,草畜平衡8671万亩,造林绿化44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1.4%。2018年全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9.2%,同比提高了0.8个百分点,6项监测指标浓度平均值全部达标。(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静超 实习记者 刘永鹏 图片来源:呼伦贝尔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