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秋天匆匆的脚步,又到了一年中捡蘑菇最好的时节。这几天,喀喇沁旗锦山镇龙泉花园小区特别热闹,闲下来的小区居民每天早出晚归,三个一组儿,五个一伙儿,结伴上山捡蘑菇。每到下午四点多钟,大家聚集在单元门口开始挑蘑菇,你一言、我一语,别提多高兴了。
“现在山上捡蘑菇的特别多,可以看出来大家对绿色无污染食品特别青睐。”旗卫生健康委干部张雅昕说。
说起几十年来生活的变化,特别是吃的方面,王爷府镇上瓦房村村民李玉芬感慨颇多。她告诉记者,六十年代那会儿,家里贫困,经常吃不饱肚子。家里没有粮食,只能东家借点小米,西家借点高粱,等秋后打完粮食再还给人家。因为全在村小队集体干活,一年到头,只能靠挣的工分分粮食。遇到年头不好的时候,只能分一些谷秕子勉强充饥。
“实在没东西吃的时候,就去挖一些野菜混着吃,村里的榆树皮也曾被碾成面。那时候能吃饱饭就不错了。”李玉芬说。
后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李玉芬家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粮食有了保障,吃的东西多了,但依然是以小米、玉米、高粱为主,大米、白面少得可怜,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买上点大米、白面,再割上二斤肉,算是全家人改善伙食,也是几个孩子最高兴的时候。能吃上大米、白面和肉成了当时最大的期盼。
到了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的经济条件有了显著改善。特别是上瓦房村开始大面积种植蔬菜和小麦,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因为种植的小麦多,家里堆积的小麦多次生虫,不得已又一次次放到水泥地上暴晒。这时候,大米、白面成了家常便饭,玉米粥、小米饭反倒成了稀罕物,买点肉改善生活也不仅仅局限在逢年过节,什么时候想吃都可以到村里的肉店去买。
“虽然生活有了提高,但真正的大变化还是2007年以后,我们从乡下搬到城里这十几年时间,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平时过日子与逢年过节也没什么两样了,反倒是越过年越不知道该吃什么,有时干脆到外地过年,一边旅游、一边体验外地的过年习俗。”李玉芬感慨地说。
“现在,人们都愿意吃点山野菜、绿色有机蔬菜。不仅要吃得好,还要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张雅昕接着说。
民以食为天。七十年沧海桑田,七十载生活巨变。统计资料显示,2018年,我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1931元和11373元;城镇人均消费支出17743元,农村人均消费支出10593元。人们手头有钱了,想吃什么吃什么,想怎么吃就怎么吃,食品消费城镇人均达到4658元、农村人均达到2959元。赤峰人从过去吃不饱到今天吃饱、吃好,再到吃得讲究、吃得健康。舌尖上的变化,见证着赤峰人生活质量的提升,更折射出时代变迁的奋进脚步。(记者张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