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幸福生活节节高 ——鄂尔多斯市民生事业和脱贫攻坚工作巡礼
内蒙古新闻网  19-09-24 16:17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今天的鄂尔多斯,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天更蓝、地更绿、空气更清新,中心城区美轮美奂,乡野牧村风景如画,各项事业欣欣向荣……

商业街一角

  1949年—2019年,这70年,是新中国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强起来的70年,伴随改革发展的澎湃大潮,鄂尔多斯日新月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今天的鄂尔多斯,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天更蓝、地更绿、空气更清新,中心城区美轮美奂,乡野牧村风景如画,各项事业欣欣向荣……回首70年风雨历程,鄂尔多斯幸福祥和的民生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民生财政:撑起幸福大伞

  曾经,吃饱穿暖便是幸福;曾经,瓦片遮头便已知足;曾经,出过远门只在少数……如今,在鄂尔多斯市,那一条条宽广整洁的街道,那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那繁华的商场超市,街道上川流不息的私家车,还有美容院、健身房、休闲馆……人民群众正感受着变化带来的文明富裕、幸福安康。

  居民基本用水用电无法满足;商业萧条,只有一个邮政营业点,没有公园绿地……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鄂尔多斯。

  70年来,鄂尔多斯城市建设步伐显著加快。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该市每年将可用财力的80%以上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已构建起完善的水、电、通讯基础设施网络。2018年,全市供热面积达9977.9万平方米,燃气普及率达88.08%,污水处理率达98.2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8.9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33.9平方米,是全区平均水平的1.75倍,商贸、物流和信息化水平也不断提高。201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02.4亿元,年均增长15.5%;邮电业务收入达21.2亿元;固定电话用户16.5万户,手机电话用户251.9万户,互联网普及率71.8%。国家智慧城市、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开启了“智享鄂尔多斯”的新旅程。

  在居民生活日趋便利的同时,科教文卫等民生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康巴什新区牡丹园 刘博伦 摄

  教育事业突飞猛进。鄂尔多斯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572所,在校(园)学生(幼儿)35.38万人,教职工3.7万人。其中幼儿园349所,小学136所,初中47所,普通高中23所,职业高中6所,高等院校4所,中等专业学校2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3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均取得了喜人的成就。9个旗区全部建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高考本科上线率、重点大学录取率稳居全区前列;而在新中国成立初,全市只有中学一所,在校生192人,教职工23人;国立小学16所,在校生2215人,教师85人;没有正规的幼儿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更是无从谈起。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温饱是首要问题,精神文化生活极度贫乏。7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如今,鄂尔多斯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森吉德玛》《库布其》等57部优秀文艺作品获国家和自治区奖项;博物馆、图书馆、全民健身等场馆实现免费对公众开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被评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足球进入中小学。

  医疗卫生更加惠民。以建设“健康鄂尔多斯”为主线,紧紧围绕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等重点任务,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卫生健康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1949年,全市仅有卫生机构5所、卫生技术人员30人,人民健康水平低下。随着地方财力日益充实,医疗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医护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全市卫生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全区率先推行“先看病、后付费”制度,公立医院改革受到国家卫健委肯定。2018年,全市地方财政用于医疗卫生支出达34.6亿元,拥有卫生机构1779所、卫生技术人员15463人,分别是1949年的356倍和515倍。床位数从无到有,增长到12379张。市旗乡村四级卫生服务网络日趋完善,千余家“两定”医疗机构建立医保统一结算通道,群众就医渠道不断拓宽。

  社会保障关乎民生大计,是促进社会繁荣稳定、健康协调发展的“助推器”。鄂尔多斯市始终牢固树立“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的理念,积极完善社保体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社会保障尚属空白,经过70年的变革发展,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完善。2018年,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46.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52.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116.1万人;参加职工医疗保险41.6万人;参加生育保险32.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32.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4.2万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619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494元。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整体保障水平进入全区前列。

广场上休闲的市民。

  精准脱贫:全面小康一个也不掉队

  “贫困”,曾是鄂尔多斯人的铭心刻骨惨痛的记忆,人们用“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来描述当年这个西部城市的窘迫情景。

  1992年底,杭锦旗、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鄂托克前旗、乌审旗被划为国家级贫困旗,东胜、达拉特旗、鄂托克旗被划为自治区贫困旗。1994年以来,随着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自治“三七”扶贫开发计划启动,该市(原伊克昭盟)制定了《伊克昭盟“五七”扶贫攻坚计划》,经过6年多努力,截止1999年底,共投入扶贫资金7.09亿元,解决了35.63万人的温饱问题,并于1997年消除了无电乡镇。

  2011年10月,自治区对国家、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旗县进行调整,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鄂托克前旗、乌审旗退出国家级贫困旗,东胜区、达拉特旗、鄂托克旗退出自治区级贫困旗,杭锦旗被确定为自治区级贫困旗。

  2012年5月25日,市委、市政府在杭锦旗锡尼镇召开“鄂尔多斯扶贫开发暨杭锦旗扶贫开发示范区建设启动大会”,发出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动员令,举全市之力全面推进脱贫攻坚进程,贫困人口数量减少到2013年初的2.38万人,贫困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2258元提高到2012年的11416元。

爱心义诊。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集结号吹响后,鄂尔多斯市咬定脱贫目标,强化精准意识,突出产业脱贫根本,主攻健康扶贫难点,着力推进“百企帮百村”,推进教育、生态、社会保障、易地搬迁等扶贫战略,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步伐,全力确保实效。

  该市先后出台《精准脱贫三年攻坚行动方案》《三年行动实施意见》《工作导则》等制度文件,并围绕产业脱贫、健康扶贫、资金保障、动态管理、考核问责等关键环节细化出台多项配套措施,实现多政策、多途径、多方式综合发力。成立驻村包联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帮扶工作日常考核管理,全面推进帮扶各项工作。全市51个苏木乡镇、736个嘎查村共确立4952名包联帮扶责任人,实现嘎查村驻村帮扶全覆盖。围绕推进脱贫攻坚、助推产业发展、整治人居环境、党建、培育文明乡风等“十项任务”,全面实行驻村包联制度,市、旗区两级派出驻村工作队736个2512人,实现了“一村一个工作队、一村一名第一书记”。

  2014年以来,危房改造、安全饮水、街巷硬化、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等的实施,为脱贫攻坚夯实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建成嘎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536个,建成便民连锁超市620个。全市农村牧区累计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776户27250人,全市21个自治区级贫困嘎查村全部退出。唯一的自治区贫困旗杭锦旗成功“摘帽”。2018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仅有620户1427人,贫困发生率降低至0.13%,全市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效。

  立足因病致贫人口占新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0%以上的实际,鄂尔多斯市全方位加大医疗保障力度,建立了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大病商业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健康商业补充险、脱贫医疗补助和社会救助“六重保障”体系,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制度。市财政落实健康扶贫专项资金2500万元,着力推进“三个一批”行动落实力度,全市8个旗区贫困人口医疗费用“一站式”就近即时报销服务站点全面建立并运行,累计为贫困人口报销医疗费5840人次2778万元,报销比例达90%左右。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决战决胜”到“决战全胜”,从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医疗扶贫、教育扶贫到社保兜底扶贫等一揽子措施,鄂尔多斯市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让贫困农牧民成功摘掉“穷帽子”、挖掉“穷根子”。

繁华的商业中心。

  70年久久为功,70年幸福花开。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群众缺衣少食,生活困难,经过30年奋斗,到1978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为279元和194元,基本实现吃饱穿暖。2018年,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6834元和18289元,是1978年的168倍和94倍,年均增长13.7%和12.0%……鄂尔多斯市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在一组组数据中不断刷新。

康巴什金宸购物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市全面推进转型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优化经济结构,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准格尔旗跻身2017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双创)百强县市,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鄂托克旗、乌审旗、达拉特旗、鄂托克前旗、杭锦旗同时位列2017年度中国西部百强县……民生的“底子”更厚,老百姓的“底气”更足。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脱贫攻坚步伐铿锵有力……七十载,鄂尔多斯市书写了百姓“幸福指数”持续提升的华彩乐章。站在新的起点上,踏着时代前行的节拍,我们坚信,鄂尔多斯民生改善的大道必将更加宽广。(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玉琢 《鄂尔多斯日报》记者 任海军)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