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河区:奋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临河
内蒙古新闻网  19-09-25 16:10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新闻发布。

城市建设。

设施农业。

规模养殖。

瓜子加工。

  9月23日,巴彦淖尔市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六场新闻发布会,邀请巴彦淖尔市委常委、临河区委书记王肇晟,临河区委副书记、区长张如红,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张文智,围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奋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临河”主题,介绍临河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王肇晟介绍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临河区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在党中央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自治区党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临河区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焕发出蓬勃生机,一个繁荣进步、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的临河区,正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河套大地,成为黄河金岸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70年,临河区书写了综合实力跨越的“过硬答卷”。经济总量增长了1.69万倍、达到271.4亿元,年均增长15.2%,跃居自治区103个旗县区第19位,各项事业齐头并进,三次产业结构由97.5:0.4:2.1演进为18.2:35.7:46.1,经济实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这70年,临河区书写了城市发展壮大的“靓丽答卷”。发展格局全面拉开,从一横一纵两条土街道到高楼林立,从冷僻乡间到繁荣市区,形成了以56平方公里的主城区为“核心”,47平方公里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6平方公里的双河区和34平方公里的B型保税物流园区为支撑的组团发展新格局,为临河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这70年,临河区书写了群众生活蒸蒸日上的“温暖答卷”。群众生活生产条件节节攀升,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生活质量持续提高,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510元和18309元,分别为1978年的151倍和269倍,年均增长13.4%和15%,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至28%和30%,家庭消费由“老三件”“新三件”,升级为住房、汽车、出国留学和旅游,各族群众正以昂扬姿态阔步迈向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河区委、政府坚定敢想敢干的信念,秉持苦干实干的作风,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在深学细悟、笃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程中,书写了“塞上江南、绿色崛起”的“奋进之笔”,造就了发展历程上最不平凡的辉煌成就。

  践行“两山理念”,绿色福利叠加释放,体现了“临河担当”。临河区对标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统筹推进生活性、生产性、公共性大气污染防治,2018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增至85.7%,群众的蓝天幸福感持续增强;对标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全力开展碧水攻坚战,通过中水回用、散排企业治理、管网扩面、处污提标等举措,努力实现点源污染零入海。筑牢了绿色发展的基础,通过园区先行、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推进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控行动,引领广大农户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绿色发展和提质降耗、节本增效的认识,年减施化肥1263.8吨、农药15吨,残膜当季回收率达到82%以上,绿色兴农、质量兴农理念成为共识。提升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大力实施“环城、环路、环渠、环村、环田”五环国土绿化工程,完成造林22万亩,国土绿化网络体系全面形成,森林覆盖率提升至16.4%。全力恢复河湖生态,完成了青春湖、多蓝湖、镜湖、新华南湖、班禅召海子等湿地恢复和保护工程,新增水域面积1.54万亩,使城水相依、湖河相连的历史景观得以重现,续写了河套水利文化新篇章。

  重塑农业辉煌,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成效明显,擦亮了“临河名片”。建成设施农业5.1万亩,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555个,引导广大农户参与规模化、组织化经营,相继建成了万亩现代食用菌、万亩甜椒、万亩韭菜、万亩小麦及麦后复种西蓝花等60余个示范园区,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成功对接,成功承办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场会。整合引进国际国内最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营模式,建成了金伯利农场,为现代农业发展探索了新路径,国家级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创建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实地考察组的充分认可。建成规模化养殖场4514个,羊饲养量突破550万只,成为了全国“四季出栏、均衡上市”最大的县级肉羊集散地,行业话语权大幅提升。如今的临河农业,已经形成了集育苗、种植、加工、销售、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粮食生产巩固在10亿斤以上,瓜果蔬菜完全满足供应并不断向外输出,12款产品刻上“天赋河套”印章、远销国内外,乡村振兴也随之步入了快车道。

  各类业态齐头并进,发展活力不断迸发,呈现了“临河能量”。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累计吸引投资314.5亿元,娃哈哈、小肥羊、鲁花、富川肉羊、联邦制药、西部铜材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形成了绒纺、食品、电力、冶化、制药、建材六大支柱产业,拥有了4个国家驰名品牌、25个自治区著名商标,富川高品质羊肉、兆丰有机富硒面粉走上了中南海餐桌,河套雪花粉唱响全国。电商物流方兴未艾,自治区西部首家B型保税物流中心项目通过验收,集聚辐射能力大幅提升;陆港实现全年通关,中欧农产品班列正式开通,2018年实现出口2.2亿美元,同比增长46%。电子商务产业园迅速壮大,带动临河区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长35%、达110亿元,成功承办了全国农商互联产销对接会暨农村牧区电子商务高峰论坛。旅游业快速兴起,总干渠风景带、永济渠风景带、临份线风景带和环主城区乡村旅游黄金带“三带一环”建设基本成型,青春湖、富强五组、民主四组等一批旅游景区人流如织,龙舟赛、马拉松等一系列“国”字号赛事吸引着八方来客,年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均以20%以上的增速大幅增长。

  城乡面貌美丽嬗变,宜居宜业水平稳步提升,展现了“临河形象”。累计完成城市固定资产投资563亿元,852万平米房地产项目相继建成,同步实施了一批道路管网、园林绿化、公共服务等工程,建成区由45平方公里拓展至5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5.6个百分点;黄河大桥、金川大桥、先锋大桥、绕城公路、沿黄公路建成通车,所有背街小巷全部硬化,主城区20横20纵道路骨架网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43个公园游园星罗棋布,主次干道绿化水平全面提档,城市绿地率提升至31.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06平米,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园林城市;足球主题公园建成启用,社区全民健身中心、笼式足球场、公益书屋等305个文体活动场所覆盖城乡,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建成智慧城管指挥系统,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全面跃升。投入资金47亿元,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建成了富强五组、民主四组等一批“最美乡村”,全区173个行政村实现水电路讯房、文教卫保商全覆盖,各类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

  扎实办好惠民实事,民生福祉全面提升,传递了“临河温度”。民生支出连年保持在公共财政支出的70%以上,集中力量办了很多顺民意、惠民生的好事,解决了很多群众牵肠挂肚的难事,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连结硕果,建成了9大扶贫产业园和8个“巧手手”扶贫车间,将1569名贫困户固定在产业链上,年人均增收5150元,贫困发生率由3.58%下降到0.004%,6327名贫困人口即将与临河人民一道稳步跨入小康社会。百姓安居工程成效显著,实施了267万平米老旧小区、平房区综合改造工程,新改建水冲公厕255座,8.4万居民的生活条件实现就地改善;建成保障性住房32.29万平米,让5767户低收入家庭找到家的温暖。全力推进“半拉子”项目销号工程,累计投入各类资金92.3亿元,先后交付逾期回迁房2.3万套,5.5万回迁群众入住新居,用四年时间让“伤心工程”变为了暖心工程、安心工程。教育事业向优质均衡迈进,投资22亿元,集中化解了拖欠多年的校安建设工程款和学校高利息集资款4.7亿元,新建、扩建水源路学校、汇丰学校、临河九小、十小等19所学校,足额配齐各类教辅设施,以自治区第一名的成绩高标准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居民15分钟内到达最近医疗定点的比例达到100%,各族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看病远”的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员干部实干争先接续奋斗,凝聚了“临河合力”。坚持抓基层强基础,乡镇社区、村组街道标准化建设全部达标,创新开展了“党委摆擂、支部比武”、“五人小组”工作法、“三个三”抓党建促脱贫、“二三三”区域化党建等载体,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面启动,各级党组织及广大党员干部重整行装,深入群众践初心,解决问题担使命,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干事创业热情更加高涨,形成了以高质量党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可喜局面。

  王肇晟表示,临河区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奋发作为,以各项事业的“走在前列”的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韩继旺 图古斯毕力格)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