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昂首迈向开放最前沿
内蒙古新闻网  19-09-25 22:23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立足新起点,面向新坐标。对外开放改变着乌兰察布,乌兰察布也将以更宽广的视野和长远的战略眼光,加快版式策划:纪安静制图:王涛陆港型物流枢纽载体城市建设,大力发展物流贸易加工,开启乌兰察布“枢纽经济”新时代,大跨步走向开放前沿。

集宁物流园区。 段建宁 摄

雅宝路商户签入驻协议。 王俊平 摄

召开引进企业上市招商推介会。 史泽奇 摄

国外采购商在集宁皮革城参观。 王俊平 摄

  近日,“乌兰察布——二连浩特入选2019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的消息,再一次被人们刷屏。边陲城市乌兰察布凭借实力承载起建设国家物流枢纽网络框架和基础支撑的重任。

  7月26日上午,一列载有129辆汽车的火车从乌兰察布市集宁七苏木中欧班列物流枢纽基地缓缓驶出,标志着乌兰察布—莫斯科中欧班列成功首发。这是乌兰察布市中欧班列开行以来的又一个里程碑,为乌兰察布市更好地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开启了新的篇章。

  自2016年第一列从乌兰察布始发的中欧班列开通运行至今,从乌兰察布市开行的中欧班列线路已增至7条,累计开行中欧班列195列,占全区80%的份额,运送货物5.65万吨,货物总价值2.7亿美元。

  路通,则福至。国内外投资商纷至沓来,进出口贸易一路上扬,城市影响力不断提升。中欧班列的开行,极大地扩展了乌兰察布市作为区域物流中心和国际物流节点城市的辐射范围,让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内陆小城一跃成为开放的前沿。

  随着中欧班列的开通运行,铁路、公路的优势日渐显现。然而,航空却成为一个短板,制约着乌兰察布多元立体交通体系的建立完善。

  2016年4月25日,通过各方积极争取和全力建设,乌兰察布机场通航运行,乌兰察布从此进入“航空时代”。

  空中交通走廊的开启,加上陆上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坐拥自治区东进西出的“桥头堡”、北开南联的“交汇点”的区位优势,让乌兰察布对外开放的步子迈得更大了,也更加“野心勃勃”。目前,乌兰察布机场已经启动航站楼国际流程改造项目,升级改造后的机场,等级将由4C升级为4E,满足申请开通国际临时航空口岸的条件,波音747等大型飞机和货运飞机可在此起降,还可作为首都机场和2022年冬奥会备降和协作机场。届时,乌兰察布机场也将成为北部边疆对外开放以及“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节点和连接俄蒙欧的货运中转站,乌兰察布将真正实现连通蒙古国、俄罗斯、东欧及港澳台、东南亚的国际航空网络布局。

  与此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深入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北京市重点帮扶乌兰察布的实施,以及自治区全面扩大向北开放重点战略的实施,乌兰察布全方位扩大开放合作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有利条件和战略机遇。立足区位交通优势,乌兰察布紧紧抓住机遇,积极扩大开放步伐,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全力打造投资“洼地”,苹果、华为、阿里巴巴等世界和国内500强企业纷纷落地乌兰察布“,大数据”“大物流”“大旅游”等产业日新月异。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非省会城市的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城市,乌兰察布积极把握现代物流业发展黄金期,强力推进商贸物流产业向纵深发展。目前,已建成万益物流园区、乌兰察布综合物流园区、北方陆港国际物流中心等物流基地,一批大型综合物流企业汇聚其间,形成公铁、空铁国际多式联运、无缝衔接的物流体系,这为乌兰察布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打造国际物流节点城市提供了重要载体。同时,这些基地也为中欧班列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全市打造国际物流节点城市提供了新的引擎,为加强与中欧班列沿线地区交流合作建立新的平台,为集聚生产要素、参与国际分工创造了新的机遇。

  对外开放的脚步越迈越大,乌兰察布的人气越来越高,朋友圈也急剧扩张。目前,该市正在加快构建乌兰察布—乌兰巴托—乌兰乌德“三乌”大通道,集中打造国内外产品集聚区;与上海自贸联发合作,加快建设七苏木中欧班列枢纽物流基地。同时,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大力推动索尔尼诺、新西伯利亚、卡拉斯诺亚尔斯克等境外物流园区建设,扩大双向贸易,为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自由贸易港奠定基础。

  立足新起点,面向新坐标。对外开放改变着乌兰察布,乌兰察布也将以更宽广的视野和长远的战略眼光,加快陆港型物流枢纽载体城市建设,大力发展物流贸易加工,开启乌兰察布“枢纽经济”新时代,大跨步走向开放前沿。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皇甫美鲜 乌兰察布日报记者 戴雪)


[责任编辑: 胡浩]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