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留住绿水青山还需更多努力。未来,乌兰察布将持续增大全市森林资源总量,力求使其均匀分布、功能完备;更加科学合理地管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努力提高全市的造林成效;不断健全完善林产业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有效促进林产业提速发展;全面开展森林综合效益监测,促进全市生态建设更加科学、更富成效……让人民群众在青山绿水中共享美丽家园,在蓝天白云下共享幸福生活。
“叽叽叽,啾啾啾……”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在乌兰察布凉城县岱海湖面上,水面掠过的各种鸟类不时发出清脆的叫声,装点着这面清澈的“镜子”。
素有“塞外天池”“草原明珠”之誉的岱海,因各种原因一度水面萎缩、水质恶化。岱海的状况引起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面对全市人民的期待,乌兰察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决心全力打好岱海生态综合治理保护战。全市深入研究、迅速行动,从节水、补水以及水质恢复等方面对岱海湖进行综合治理保护,经过不懈努力,岱海湖面缩减趋势得到遏制。数据显示,2018年底,岱海湖面达到55.5平方公里,比2017年的55.1平方公里增加0.4个平方公里,是近年来首次出现的正增长。同时,周边生态环境也持续向好,水生物繁殖能力增强,鸟类栖息数量明显增多,岱海生态掀开崭新一页。
岱海综合治理只是乌兰察布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从2000年起,乌兰察布市大规模生态建设拉开帷幕,全市上下以“赴考”的清醒和坚定的信心答好生态文明建设的答卷。11个旗县市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先后承担了黄河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和天然林保护国家西部开发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项目;紧紧围绕“生态立市”战略,持续推进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和地方重点区域绿化工程,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狠抓通道绿化、义务植树基地建设、城镇绿化等重点工作,全市森林面积大幅增加,生态状况明显好转。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紧紧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将荒山治理与身边增绿相结合,优先绿化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区域。特别是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五城联创”,重点推进道路两旁、村庄前后、园区内外、城镇周边等重点区域的造林步伐。从2011年到2017年,全市累计投资180多亿元,完成绿化面积160多万亩。其中,通道绿化2000公里、城镇及周边绿化60万亩;每个旗县都建成万亩义务植树基地;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完成了3000多个村屯和15个工业物流园区的绿化工作。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军民义务植树,原北京军区在商都县和集宁区建立了军民义务植树基地,军民携手完成造林5.5万亩和4.5万亩,为构筑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树立了成功典范。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乌兰察布高度重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加大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同时,结合地区实际,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2017—2018年新增经济林面积近20万亩,为农牧民特别是贫困户增收致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绿色,是城市底色,是宝贵财富。生态文明的持续建设,不仅美化了乌兰察布环境,也为乌兰察布铺就了一条走向富裕的“绿色通道”。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乌兰察布积极推进生态扶贫工作。截至目前,通过聘用护林员参与生态管护工作等生态扶贫措施,实现脱贫1万人的目标;通过新一轮退耕还林、林草产业、参与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带动了8000多户贫困户实现增收。此外,全市每年有6.3万贫困人口享受国家公益林政策补贴,年人均享受补贴达100元;1.3万户贫困户享受禁牧补助政策补贴,年户均享受补贴507元;252户贫困户享受草畜平衡奖励政策补贴,年户均享受补贴5625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留住绿水青山还需更多努力。未来,乌兰察布将持续增大全市森林资源总量,力求使其均匀分布、功能完备;更加科学合理地管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努力提高全市的造林成效;不断健全完善林产业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有效促进林产业提速发展;全面开展森林综合效益监测,促进全市生态建设更加科学、更富成效……让人民群众在青山绿水中共享美丽家园,在蓝天白云下共享幸福生活。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皇甫美鲜 乌兰察布日报记者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