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藏朝云、仙湖夜月、金莲捧日、玉笋擎天、东浦流虹、龙岩灵湫、华山古寺、西山伏虎、九苞凤城、万花春谷。”这是清代赵士麟描述的澄江十景。
澄江地处云南中部,素有“生命摇篮·山水澄江”的美誉,属于滇中城市一小时经济圈、昆玉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的核心区域,拥有“琉璃万顷”的抚仙湖以及“化石宝库”帽天山,年平均气温16.4摄氏度,是冬日避寒、夏日避暑的理想圣地。
9月17日,“请蓝天作证邀碧水赴约”——全国党报媒体走进澄江活动正式启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经济时报、新华日报、大众日报、内蒙古日报等20余家中央和省级党报媒体记者齐聚云南省澄江县开展了为期3天的专题采访活动。
此次活动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党报媒体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和加强宣传工作指示精神、发挥党报政治优势和平台合作优势的一次有益探索。
标本兼治 守护高原明珠
“澄江色似碧醍醐,万顷烟波际绿芜。只少楼台想掩映,天然图画胜西湖……”明朝著名文学家杨慎曾在《望海潮·抚仙湖》中这样描绘抚仙湖。澄江因抚仙湖而兴,因抚仙湖而闻名。乘车从澄江县城出发,不一会儿便抵达抚仙湖畔,抚仙湖三面环山,唯北面一片平坝,阡陌交错。远眺湖面烟波浩渺,美景如画。抚仙湖是目前地球上同一纬度唯一保持Ⅰ类水质的湖泊,也是中国内陆湖中最深、水质最好、蓄水量最大的深水型贫营养湖泊,蓄水量达206亿立方米,相当于13个滇池、7个洱海、4个太湖、6.4个巢湖,占全国淡水湖泊蓄水总量的9.16%,占天然淡水湖泊Ⅰ类淡水总量的91.4%,相当于为全国13亿人口每人储备了15.8吨的优质淡水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备用水源。
为了保护好抚仙湖这颗高原明珠,近年来,澄江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把抚仙湖保护治理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狠抓规划引领、问题整改、污染防治、生态修复,抚仙湖水质始终稳定保持Ⅰ类,“十二五”末,在全国81个水质良好湖泊保护绩效考评和省政府水污染防治目标任务考核中均名列第一,澄江县也入选了云南省第三批生态文明县。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县还制定出台了《抚仙湖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划定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对抚仙湖周边储量达7600万吨的22个磷矿点实施了关停禁采,取缔机动船艇278艘、水上飞机3架、燃油机头1853头。并在抚仙湖流域实行统一托管,启动环湖生态移民搬迁、环湖截污治污“、森林抚仙湖”项目建设,22户中央和省市县属企事业单位、16户私营企业全部退出抚仙湖一级保护区。1090户畜禽规模养殖户(场)全部退出抚仙湖径流区、常年种植蔬菜的8.6万亩坝区耕地全部实行休耕轮作,拆除塑料薄膜大棚4800余亩,彻底解决了种植业、养殖业面源污染问题。澄江县全面落实河长制,实施22条主要入湖河道“一河一策”整治,122条河湖库渠实现县、镇、村三级河长全覆盖。澄江县水利局副局长张伟说“:我们的调度中心连接着20个视频监控点,一旦发现入湖河流水体颜色出现异常、水面有漂浮物等情况,会在第一时间反馈给相关河道负责人。”张伟表示,未来还将继续增设监控点,加强对入湖水质的监测。
转型升级 提升综合实力
澄江县坚持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经济保持稳中向好,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据了解,1952年,澄江县生产总值为752万元,2018年突破了100亿元,增长1329倍;人均GDP由102元增加到5.5万元,增长538倍;地方财政收入由1953年的99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25.7亿元,增长2595倍;地方财政支出由1952年的56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41.3亿元,增长7380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52年的144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24.9亿元,人均购买力由20元增加到13700元,增长68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4年8196元,增加到2018年38274元,增长4.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49年的33元,增加到2018年的15236元,增长461倍。该县坚持把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作为重点,三次产业结构由1952年的78.4:1.1:20.5调整为2018年的11.8:31.6:56.6。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寒武纪乐园、广龙旅游小镇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中国—南亚合作论坛永久落户抚仙湖畔;国际反腐败协调会议、中国·东盟特别外长会、2019年《财富》全球可持续论坛等一批国际会议在澄江胜利闭幕,抚仙湖国际半程马拉松等国际性会议赛事成功举办,抚仙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生态观光农业提质增效,蓝莓、荷藕种植规模逐步壮大,现代农业庄园、田园综合体成为乡村旅游新亮点,农旅融合成为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生力军。工业转型发展稳步推进,中国—东南亚食品商贸仓储物流港等一批低污染、高产出项目加快推进,工业投资重点全面转型。
统筹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澄江县始终把统筹城乡一体化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新型城镇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城镇化率达53.8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3年58.8%下降为2018年的26.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3年的57.1%下降为2018年的24%。以《抚仙湖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为统领,全面提升各项规划水平“,一城三镇八村”空间布局基本形成。交通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公路通车里程由1952年的23公里增加到2018年的1164公里,增长51倍,呈澄高速、昆明绕城高速东南段、中山大道和梁王河、仙湖路改扩建等项目相继建成通车,九村立交枢纽、澄川高速等项目稳步推进,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格局基本形成。澄江县还相继被列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等9个国家和省级试点,荣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卫生县城等11个国家和省级荣誉称号。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把准抚仙湖保护和“三农”工作的结合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马房村、左所等一批特色田园综合体投入使用,小湾村入选云南省农村综合改革乡村振兴试点。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澄江县采用“政府+社会投资+村民自主”的经营模式,在小湾村一次改造了85幢房屋,整体打造小湾村特色精品民宿项目。其中,社会资本投资23幢,外来经营22幢,村民自主经营40幢,红火的精品民宿旅游也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许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另外,玉溪庄园还获得了“国家级旅游生态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称号,木森庄园、玉溪庄园、大樱桃庄园获省级精品农业庄园认证“,澄江藕粉”“澄江藕”通过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抗浪鱼跻身云南四大名鱼之列。
补齐短板 增进民生福祉
澄江县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围绕全面小康目标,把最基本的民生需求摆在最优先的位置,持续抓好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工作。持续加大民生投入,2013年至2018年,民生领域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11.16亿元增加到27.25亿元,八项支出由8.01亿元增加到22.1亿元。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累计退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97户725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08%。累计建设2G、3G、4G基站994座,县城、主要景点、重点区域及主要交通干道实现4G信号全覆盖。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卫生机构由1952年的3个增加到2018年的75个。澄江县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荣获了“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称号。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关索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生态环境搞得好,澄江就能发展好,老百姓的日子才能越过越好。”这就是此次全国党报媒体走进澄江活动采访团听到的当地干部群众的心声。我们相信,今后,澄江各族人民一定能够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保护第一、治理为要、科学规划、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着力打好抚仙湖保护治理、产业转型升级和城乡一体化三大战役,全力打造国际旅游城市、国际健康养生城市、国际会议中心城市……届时,这座地处彩云之南的美丽小城必将更加熠熠生辉。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张敬东 熊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