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奏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三部曲”
内蒙古新闻网  19-09-26 16:03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呼伦湖畔

冰钓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准确把握呼伦贝尔发展定位,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为建设美丽富饶和谐安宁呼伦贝尔铺就了更加亮丽的底色,奠定了呼伦贝尔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在中国的版图上一路向北,有一个地方四季分明:春日,杜鹃盛开,漫山遍野;夏日,万亩草甸,一片翠绿;秋日,麦香金黄,野果清香;冬日,银装素裹,飞雪迎客。这里就是魅力四射的呼伦贝尔。生态是它的根基,绿色是它的底色。

  13万多平方公里的大兴安岭森林,8万多平方公里的草原,近3万平方公里湿地,境内分布着3000多条河流和500多个湖泊,呼伦贝尔素有“绿色净土”“北国碧玉”之美誉,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准确把握呼伦贝尔发展定位,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为建设美丽富饶和谐安宁呼伦贝尔铺就了更加亮丽的底色,奠定了呼伦贝尔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扎赉诺尔区新区

油菜花海

  筑牢生态根基扮靓高质量发展底色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呼伦贝尔市把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作为重大任务,坚持保护、治理并重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呼伦贝尔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一大批重点工程。

  用最严的制度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严格推行绿色发展指标,将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新增活立木蓄积量、主要河流湖泊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等指标纳入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差异化考核来调整绿色发展的指挥棒;制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将全市67.8%的区域划入了生态保护红线范围。

  用最硬的措施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全市禁牧1687万亩,草畜平衡8671万亩,造林绿化44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1.4%。2018年,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植被盖度达到了74%,是近10年来的峰值,森林蓄积量在一年内增加了2000万立方米,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实现“双减少”。纳入河湖长制管理的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129条,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湖泊96个,建立了“四级”河湖长体系,落实全市河湖长1987人,全市湿地保护网络已基本形成……

  用最大的力气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在全市强力开展,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扎实推进。目前,全市50台火电机组脱硫、脱硝、除尘改造率达到100%;8台30万千瓦火电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8个自治区级以上工业园区完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12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56处乡镇饮用水水源地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2018年全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9.2%,同比提高了0.8个百分点,6项监测指标浓度平均值全部达标。呼伦贝尔绿色水库、绿色氧吧库、绿色碳库、生物多样性基因库的作用日益显现,经评估,全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每年达6870亿元。

  这组数据的背后,是呼伦贝尔立足生态极端重要地区的最大实际,时刻把生态保护挺在前面的生动实践。

  呼伦湖,是中国北方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一系列的综合治理,呼伦湖呈现出白鹤盘旋、蒲草翠绿的锦绣画面。

  这既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源于呼伦贝尔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初心坚守。

  呼伦湖生态综合治理阶段性成效显著。水量持续稳定在合理区间,水面恢复到2028.8平方公里,稳定保持在合理区间。

  水质各项指标日趋向好。2013年至今,呼伦湖主要水质指标虽在部分降水量严重偏少的特殊年份有所反复,但总体保持了向好趋势。

  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呼伦湖自然保护区内栖息鸟类种数由2013年的333种增加至2019年的345种,包括国家I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和II级保护动物鹰鸮、凤头蜂鹰,鸟类个体数量显著增加。

杜鹃花开

兴安岭晨雾

  构建绿色产业夯实高质量发展之基

  呼伦贝尔是生态大市,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如今的呼伦贝尔,坚定不移地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呼伦贝尔严守底线红线,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谋求一时一地的经济发展,做到不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项目坚决不上、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不上、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上。呼伦贝尔的产业发展结构上适应生态,生产中绿色循环,绿色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方向。

  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主的发展方式,让绿水青山成为呼伦贝尔的“金山银山”。

  当驾车驶过陈巴尔虎旗巴彦库仁镇东出口时,道路南侧一幢幢功能性建筑拔地而起,一排排园区绿植井然有序。这里是陈旗4个PPP项目中规模最大的项目之一——中国草原产业集聚区。2016年6月,中国草原产业集聚区PPP项目正式入库,2018年5月入选自治区第四批PPP推介项目库。

  党的十八大以来,呼伦贝尔市把发展草原生态产业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着力打造中国现代草牧业示范区、高寒草原生态实验室、草原产业孵化中心、中国草原产业集聚区等一系列草原生态产业,逐步探索生态草牧业发展的新模式。

  呼伦贝尔推动的生态产业化,是紧紧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把生态资源和气候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产品优势、质量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产业生态化,是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标准,加快现有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大资源消耗低,副产品可循环利用,不破坏、不损坏环境产业的引进和培育力度,着力打造绿色农牧业、绿色矿山、绿色制造业、绿色现代服务业。

  以此为纲,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外积极争取设立生态产业基金扶持呼伦贝尔生态产业保护与发展,力求生态功能区经济发展考核机制创新;对内找准产业发展方向,积极推动构建总部经济、会议经济、高端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进出口加工保税区、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静脉产业园、数据经济等绿色新兴产业蓝图。

  “最难以想象的就是林业局的碳汇,谁能想到林子呼吸能卖钱?现在我们的林子也是寸土寸金。”林业退休干部王文语气中满是自豪。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林区“两危”,到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从本世纪初木材采伐量的逐年调减,到2015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林区妥善处理“生计”和“生态”的关系,不断探索绿色发展之路。如今,林区以旅游为主线,带动林下经济、特色种养殖、经济林、碳汇等绿色产业的“1+N”全新转型思路已经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在变为现实。

游客体验雪爬犁

牧归 高宏雷 摄

  优化产业结构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产业优化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关键支撑。

  呼伦贝尔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用突出生态优先的新发展理念来认识、引领和把握全市经济发展新常态,调结构、转动能、提质量,三次产业结构增加值比重由1952年的76.0:18.5:5.5调整优化为2018年的21.5:29.2:49.3,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目前,呼伦贝尔新旧动能转换接续已悄然起步。云计算、大数据、生物科技、临空产业、生物质发电等新兴产业开始破题,工业经济正在形成新的基础。

  呼伦贝尔空域条件好、区位优势明显,有着发展临空产业的优越条件。 2018年12月12日,中国民航大学内蒙古飞行学院在扎兰屯市成立,天津杰普逊国际飞行学院同时挂牌运营。飞行学院的入驻填补了呼伦贝尔临空产业的空白,也是培育新兴产业、新业态,坚持绿色发展的有益尝试。

  汽车冬季试验产业的纯绿色、高技术、高标准的高端服务业态,为呼伦贝尔的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及冬季产业破题创造出卓越的价值。在牙克石市凤凰山景区,有5个总面积363万平方米湖面的人工湖,是开展汽车性能测试的天堂。封闭私密的环境、平整厚实的冰面,使牙克石成为科技部命名的国家级现代服务业汽车测试产业基地。

  陈巴尔虎旗境内的汽车冬季试验试驾产业园区及汽车运动小镇项目,解决了陈旗冬季产业发展和旅游收入增长的难题,推动了新旧动能转换。

  呼伦贝尔绿色食品经过多年的发展,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2018年,秀水乡大米荣获第十九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中国芥花油之都”成功命名,全国奶业振兴工作推进会和奶业D20峰会成功承办,优质农畜林产品进入北京超市,北京平谷呼伦贝尔绿色优质农畜产品推介会成功举办,“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到326个。

  现代农牧业已成为农牧业发展方向,呼伦贝尔具备了140亿斤粮食、25万吨肉类、50万吨鲜奶的综合生产能力,成为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看当下,呼伦贝尔生态为产业增值,产业为生态添绿,生态与产业融为一体,绿水青山的“金山银山”成色越来越足,老百姓共享生态“红利”已成为现实。(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玉琢 呼伦贝尔日报记者 蒋丽娜)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