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内蒙古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关键词】高质量
高质量岁月为媒,草原为证——70年,内蒙古工业沧桑巨变!
工业对GDP能耗下降的贡献率超过80%,内蒙古工业诠释着绿色发展的使命担当。循环经济产业链、绿色工业制造遍地开花,内蒙古工业描绘着以绿图强的发展蓝图。
工业增加值增长6000多倍,内蒙古工业在风雨兼程的时间卷轴上书写发展传奇。
工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增至58.2%,内蒙古工业在披荆斩棘的转型升级中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继往开来的辉煌成就,浸透着70年的汗水与拼搏,凝聚着一往无前的转型与坚守!
无论是在内蒙古工业发展史上,还是在内蒙古发展史上,这都是一部继往开来的奋斗史诗!
——70年,历史变革波澜壮阔,康庄大道光耀史册,转型巨变昭示未来!
跨越雄关的壮举:工业走向高质量
如何谱写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发展的壮美画卷?
这是一道内蒙古砥砺奋进70年回答的时代考题。
新中国成立70年,对内蒙古工业经济意味着什么?
70年,由“轻工业皮毛匠、重工业钉马掌”到逐步形成现代工业体系,一个从中国正北方崛起的少数民族地区,积蓄起工业发展更持久的力量,工业文明的光芒照亮工业化前行之路!
70年,由建立工业体系到工业高速发展、转型升级,内蒙古在不断否定自我中重构工业版图,最终凝聚起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工业高质量发展磅礴伟力,为“建设亮丽内蒙古”昭示出更加光明的前景!
历史变革波澜壮阔
那一刻,历史永远铭记。
1954年6月,来自全国各地的8万名建设者汇聚内蒙古,战酷暑、斗严寒,在没有任何钢铁工业基础的条件下开始建设包钢。
1959年10月15日,包钢1号高炉剪彩出铁;1960年5月1日,包钢1号平炉出钢,结束了内蒙古“不产寸铁寸钢”的历史。
至此,塞外水旱码头包头成为了“草原钢城”,以钢铁为主的重工业基地屹立于祖国北疆。
这一刻,历史也将永远铭记。
2016年12月8日,投资超400亿元、产能550万吨的包钢稀土钢板材冷轧生产项目全线投产,填补了内蒙古产业空白。
这个包钢史上、内蒙古钢铁工业史上规模最大的结构调整项目,结束了内蒙古不产高端汽车板材的历史。
今天,烟气脱硫脱硝、固废循环利用已成包钢追梦绿色发展的主基调,有着稀土钢基因的包钢板、管、轨、线4大类产品广泛用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并沿着“一带一路”远销海外。
70年波澜壮阔,70年砥砺奋进。包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内蒙古工业转型发展史……回溯70年内蒙古工业发展,每一个阶段的生动注脚,足以激荡历史、鼓舞人心。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是我区工业的奠基阶段。经过四个五年计划的艰难积累,全区工业体系初步建立。1978年全区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农牧业,内蒙古实现了由农牧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历史性转变。
从改革开放到2000年,是全区工业稳步发展阶段。乘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春风,全区工业发展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内蒙古实现了工业企业以散而小为主向大中小企业互动发展为主的历史性变革。
从2001年到2011年,是全区工业高速发展阶段。我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实施资源转换、开放带动等重大战略,形成了全区上下主攻工业热潮,工业增加值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3年到200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速保持在20%以上,累计6年位居全国第一,工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工业经济逐渐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期间,我区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了工业由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只有跋山涉水者,才能感受山河的壮丽;只有奋力攀登者,才能迎接最美的日出。 2018年,全区工业增加值比1949年增长6005.5倍,工业对GDP能耗下降的贡献率超过80%。
历史不会忘记这组数字。70年,从基础薄弱的历史深处走来,内蒙古正在民族复兴的壮丽征程上迎来工业发展的新曙光!
康庄大道光耀史册
70年的历史,公正地记录着内蒙古走过的工业发展印记。
在包钢一号高炉连续工作15年的贾生震说“:每一代包钢人,从节能减排到绿色转型,遇到问题谁都不退缩,往前冲,这种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
过去包钢没有利用钢渣的有效措
施,大量堆存的钢渣占用场地。将钢渣用于建筑原料和道路建设后,不仅有效降低了天然砂石开采量,还盘活了固废资源,增加了企业效益。
位于乌审旗图克工业园区的中天合创矿井水深度处理工程,设计日处理矿井水7.2万立方米,是目前亚洲最大的矿井水深度处理零排放系统。
矿井水深度处理项目组副组长杨志强说“:矿井水深度处理后用于化工生产,节约了水资源,避免了污染,降低了企业成本。”
70年筚路蓝缕,70年栉风沐雨。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工业经济始终在转型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型。
其间,尽管经历过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国际金融海啸等严峻考验,尽管经历过转型升级的蝶变与阵痛,但我区凭着稳中求进的战略定力,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出一条继往开来的康庄大道。
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目前我区已培育形成“钢铁+稀土-稀土钢”“煤焦-化”“煤-电-冶”“电石-氯碱化工-精细化工”等数十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循环利用资源光耀内蒙古工业史册!
加快结构调整——全区产能30万吨以下煤矿已全部退出市场,120万吨以上煤矿产能占总产能的89%,30万千瓦及以上低能耗的高效燃煤发电机组占全部火电机组的75%……“瘦身健体”开启了内蒙古工业发展的希望之门!
加快清洁发展——我区创建自治区级以上绿色工厂54家,可再生能源并网装机容量已占全部装机容量的33%,风电装机达2868万千瓦并居全国第一,光伏发电和水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突破千万千瓦并居全国前列……绿色发展正能量在内蒙古工业发展史上永放光芒!……
穿越70年时空,历经70年奋斗,内蒙古坚持工业转型的步履更加笃定从容。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内蒙古专场新闻发布会现场,我区向中外媒体递出工业名片:“‘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稀土之都’包头享誉海内外‘,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伊利、蒙牛等品牌家喻户晓……”这一张张名片,已然与内蒙古在奋发蹈厉中谱写的70年辉煌成就,一起彪炳史册!
转型巨变昭示未来
工业,在内蒙古经济发展史上,分量究竟有多重?
由构筑工业体系到工业高速发展、转型发展,全区工业经济最终迈上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这些,到底为内蒙古带来了什么?
时光流转至70年后的今天,打开“内蒙古工业发展大事记”,一例例实证与数据,昭示出内蒙古工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勃勃生机。
全区多晶硅、单晶硅产能和新能源电力装机、大数据服务器装机容量位居全国前列,稀土磁性材料产能全球第一,风力发电量全国第一,稀土钢、高速钢轨走出国门俏销国际市场……动能转换为内蒙古工业赢得先声夺人的市场话语权!
目前全区规模以上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突破70%,煤炭、电解铝、电石、甲醇、稀土、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分别达到38.4%、57%、79%、83%、80.6%、62%……升级版的内蒙古工业焕发出强大生命力!
目前新能源电力装机已占全区电力装机容量的1/3以上,天然气产量不断增加并已占全国比重的1/6,煤制油产能达124万吨且位列全国第二,煤制气产能位居全国第一……现代能源经济为全区工业化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2018年底,我区拥有国家和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171个、重点工程实验室159个、科技孵化器55个、众创空间225个、院士工作站172个、高新技术企业753户……创新驱动为内蒙古工业发展注入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
70年,两万多天,镌刻下一个地区史诗般的绿色转型与巨变。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42.9%和31.7%。
2018年,工业对全区GDP能耗下降贡献率高达82%,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企业增至89户。
转型与巨变,翻开了内蒙古工业发展史上无比壮丽的一页:2018年,全区工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增至58.2%。转型与巨变,凝铸成一座座工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丰碑,矗立在内蒙古大地。
呼和浩特市成为“中国乳都”和全球重要的硅材料产业基地。
包头市建成我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和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
鄂尔多斯市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基地和全球最大的羊绒加工基地。通辽市建成我国“煤-电-铝-铝后加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乌海市建成我国重要的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生产加工基地。
阿拉善盟建成世界最大的金属钠生产基地和靛蓝生产基地。
巴彦淖尔市建成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奶生产基地。
锡林郭勒盟建成国家重要的现代化煤电基地。
……
70年,不过人类历史长河的短暂一瞬。然而,正是这70年,内蒙古在奋起图强、驰而不息中逐渐迈上工业高质量发展新路。
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要看到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面向未来,内蒙古依然行进在赶考路上。
时代在变,奋斗的底色不能变。探寻未来,我区该以怎样的姿态续写工业化发展的新辉煌?
内蒙古坚持高质量发展的作答与决心坚如磐石: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不要污染的GDP!
赢得未来,内蒙古的抉择从历史深处走来;赢得未来,内蒙古在工业高质量的航线上激昂启航。
时间,镌刻着内蒙古工业化进程光耀史册的过去。
时间,还将见证内蒙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光明未来!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