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绿水青山踏歌来
内蒙古新闻网  19-10-01 01:31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保护草原、森林是内蒙古生态系统保护的首要任务。必须遵循生态系统内在的机理和规律,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增强针对性、系统性、长效性。

  【关键词】亮丽

  替河山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这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时代召唤,更是内蒙古的责任与担当。

  70年来,草原儿女播绿不停、久久为功,扛起了这份责任——

  以坚持之效,植厚绿色底蕴。全区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73%提高到22.1%;

  以自然之力,推动生态修复。草原植被盖度从本世纪初的30%提高到现在的44%,10.2亿亩可利用草原得到有效保护;

  以转型之剑,激活美丽经济。林业总产值已经达到480亿元,形成了荒漠化防治与产业发展、农牧民脱贫致富良性互动的局面。

  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一曲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交响,正在内蒙古大地回荡!

  绿水青山踏歌来

  这是一方沃土,蓝天白云、牧歌嘹亮。

  这是一块宝地,沃野千里、碧波万顷。

  绿色版图不断扩大,森林面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37亿亩增加到现在的3.92亿亩,居全国第一位;从“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与转型相得益彰,林业总产值已达480亿元……

  “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内蒙古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要努力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嘱托殷殷,步履深深。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区上下勠力同心、持续发力,走出了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

  阴山南麓,鄂尔多斯高原以北,横卧着一条长约400公里、宽5—65公里的黄色“长龙”。这是我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曾经寸草不生、风沙肆虐,被称为“死亡之海”。

  1956年,响应“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当地政府设立第一批治沙站、国营林场,沿着沙漠边缘营造锁边林,一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治沙战斗在库布其沙漠打响!没有车、没有路、没有井……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什拉召治沙站的第一批治沙工人陈宝荣和20多名工友背着窝头、咸菜和水,起早贪黑在沙漠里栽树。10年后,18岁的贾尚付接过了继父陈宝荣的铁锹,担起第二代治沙人的使命。1985年,贾尚付的儿子贾文义也走进什拉召治沙站。

  接力传递、久久为功,什拉召治沙站播下5万亩绿林。

  1978年,我国最大的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库布其沙漠成为主战场。

  高林树,达拉特旗官井村第一个承包沙地造林的人,带着3个儿子吃住在沙漠,冒严寒,战酷暑,用了20多年的时间,让5000亩荒沙披上了绿装。他还在林下种草养羊,上世纪90年代初就成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

  这一时期,掏钱买活树、以补代造、以奖代投、招拍挂沙地经营权……鄂尔多斯市出台的一系列生态政策,吸引了大批企业和群众参与,库布其沙漠的治理规模1年超过之前的10年。

  生态兴则百业兴。祖祖辈辈为沙所困、因沙致贫的库布其人,大步走上脱贫致富的小康路。

  “草多树多,日子才更好过。”当地牧民乌日更达赖对生态改善后的新生活十分满意。这位52岁的“生态卫士”,让8万亩沙地披上了绿装,养畜加上禁牧、公益林等政策补贴,一年收入能有20多万元。

  从盲目治沙到科学治沙,从分散治理到统一规划,从土法造林到工程化作业、产业化治沙,库布其人探索出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群众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性支撑的库布其治沙模式。

  “库布其沙漠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实践,将为世界上其他面临荒漠化问题的国家和地区提供经验。”2017年6月,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考察库布其沙漠治理后这样说道。

  对于荒漠化土地占全区总面积的51.5%、沙化土地占全区总面积34.48%的内蒙古来说,与荒漠化的斗争,注定是一场持久战。

  征服沙漠,仅仅依靠政府投入资金、输血型治沙,通常难以为继。企业产业化投资,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也带动了大量劳动者投工。

  当政府、企业、群众在产业链的带动下凝聚起磅礴合力,也将沙漠治理的速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我区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连续15年保持“双减少”!

  内蒙古人用行动证明:再难,树,都能一棵棵种出来;再难,绿色奇迹,都能一步步干出来。由黄到绿的“涅槃”之路,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从砍树卖钱到养林护绿

  骑着摩托车穿梭在林间小路,54岁的朱亚斌常常想起小时候和小伙伴在树林里捉迷藏的趣事……对于树,阿尔山林业局天池林场护林队队长朱亚斌有着深深的眷恋。

  “1955年,我父亲朱广义在阿尔山林业局从事伐木装车的工作,我们这里的优质木材被运往全国各条战线,担当着建设重任。”朱亚斌兄妹4人,全部从事与林业相关的工作。朱亚斌子承父业,1995年接过了父亲护林队队长的“接力棒”。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面积达10.67万平方公里,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集中连片、以天然林为主的重点国有林区。自1952年开发以来,该林区累计为国家提供木材2 亿多立方米,有力支援了国家建设。4年前,长达63年的伐木史在这里彻底终结。

  “以前是油锯一响、黄金万两,现在是养林护绿、价值更高。”朱亚斌说“,如今,林下资源变成了林下财富,砍树人变成了绿水青山的守护者。”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汪水,释放出来的效益却大大不同。这正是内蒙古转变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案例和生动实践。

  让每一条河流都有河长。全区共落实省、市、县、乡四级河长6400余名、村级河长8600余名;设立河长公示牌9166块,并在509个湖泊设立了湖长。

  让林有人护草有人管。60%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10.2亿亩草场纳入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102个国有林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让天更蓝空气更清新。印发《内蒙古自治区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内蒙古自治区2018年度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创新治理模式,健全完善监管体制,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当这些行动落实在具体的地块上,就变成了一片苍翠林海、一片碧绿草原,或是一汪澄澈湖泊、一处水草摇曳的湿地,又或是一处动物安心栖息的家园……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内蒙古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正在有序铺展。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沿着赤峰市林西县的省道往南走,看到一座巨大的沙果造型雕塑矗立在村头,便到了七合堂村。

  走进村里,入眼皆风景,蜿蜒曲折的山间公路连起田间风光,一户户红瓦白墙的新式民居散布其中,一株株随风摇曳的果树硕果盈枝……

  七合堂村,两山夹一沟,山多地少,靠天吃饭,曾是个出了名的穷山沟。近年来,当地开展大规模生态造林,发展林果产业,并创立品牌,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昔日不起眼的“小野果”正成为带动乡村脱贫致富的“大产业”。

  “我们村的林果种植面积有7300亩,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村党支部书记周瑞春说,村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实现统一收购销售,还积极延长产业链条,发展果汁果脯深加工。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达15000元以上。

  不单单是七合堂村,在内蒙古大地,吃生态饭、走致富路的系列蝶变故事正在上演——

  乌云达赖家经营的牧家乐,是成吉思汗陵景区几十家牧家乐中,唯一被自治区旅游局认定的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

  他家有6座蒙古包,在七八月份,常常一“包”难求。经营牧家乐前,乌云达赖一家以放马、种地为生。如今草原美了,游人多了。游客来他家骑马赛马、品尝蒙餐,一年下来,收入可观。

  “不治沙的企业一律不要!”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工业园区负责人袁海文的一句话表明,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磴口县要走的路。

  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始于1951年,但吸引大批投资者来这里开荒种地的还是近些年。巴彦淖尔市根据乌兰布和沙区土地利用现状,将沙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如今,这里的沙漠不仅“穿”上了绿装,还成了流金淌银的“聚宝盆”。

  从拼资源到吃生态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住了绿水青山就是保住了财富之源。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内蒙古给出了鲜活的样本。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施佳丽)


[责任编辑: 滕玲玲]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