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关键词】团结奋斗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生活在内蒙古118万平方公里热土上的55个民族,守望相助,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的壮美赞歌,演绎了一个个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
从红色热土到新时代模范自治区
国庆将至,首都北京传来好消息,在9 月27日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我区27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33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受到国务院表彰。
这是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例证。
不忘初心,民族团结光荣传统代代相传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指出,内蒙古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 源地 ,具有 民族 团结 的光 荣传统。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自治区党委、政府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的赞歌。
在最近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白云鄂博铁矿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受到国务院表彰。
“我们像双翼的神马,飞驰在草原上。这里从此不荒凉,钢城闪光芒。再见吧,金色的草原,再见吧,幸福的家乡。我们将成钢铁工人,把青春献给包钢。”
这首欢快的《草原晨曲》,唱出了当年全国各族人民支援包钢建设的斗志,也再现了当年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建设祖国的光辉历史。
作为国家首批“一五”期间在少数民族地区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工业企业,包钢的建设得到了党和国家以及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为了支援包钢开采白云鄂博铁矿,1955年 6月,达茂旗人民搬迁了建在白云鄂博主峰黑山头的敖包,献出了白云鄂博圣山,保证了白云鄂博铁矿如期开采。
1959年 9月 26日,包钢一号高炉炼出第一炉铁水,结束了内蒙古寸铁不产的历史。10月 15日,在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剪彩典礼大会上,周恩来总理亲自为一号高炉出铁剪彩。
包钢成立60多年来,不但打造了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和世界最大的稀土工业基地,而且解决了当地数万人的就业问题。包钢还投资数千万元,对周边的23个乡镇进行定点帮扶,使5 万多名贫困农牧民受益。包钢在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开办民族预科班,重点招收区内外边缘地区的蒙古族考生。为牧区修路、架设高压线路,为牧民群众修理农机具、为贫困牧民义诊。包钢5 次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9次获评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铸就了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丰碑。
“最好牧场为航天”“三千孤儿入内蒙”“各族人民建包钢”“草原英雄小姐妹”……
在内蒙古,随着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民族团结感人事迹不断涌现,各族干部群众自觉担负起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时代重任,守好民族团结的生命线,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深深扎根心田,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守望相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一棵树呀万朵花哟,各族人民是一家,永远跟着共产党哟,千年万载不分家。千年柏哟,万年松哟,松树柏树绿又青;各族人民团结紧哟,携手前进在一起……”
一首《各族人民心连心》,唱出了各族人民的鱼水深情。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草原额吉都贵玛荣获“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1961年,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19岁的牧民都贵玛勇敢地承担了28个南方孤儿临时妈妈的重任。她以坚强的毅力和无私的母爱温暖着每一颗幼小的心灵,直到这些儿童全部被牧民领养,她才离开托儿所。此后,她又主动参加了四子王旗医院的学习培训,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牧民服务,先后挽救了40多位年轻母亲的生命,成为当地有名的妇产科大夫。她积极响应国家的舍饲圈养、草畜平衡政策,率先处理自家超载的畜群,受到了牧民群众的尊重。
“在党的好政策下,牧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牧民生活越来越好,大家都由衷地感谢党和政府。党和国家给了我‘人民楷模’这么高的荣誉,我非常感动,也很自豪,一定珍惜荣誉、不负厚爱,继续为内蒙古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力量。”都贵玛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出台专门文件,对做好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部署。我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批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不断涌现。
2015年 9月 30日,作为自治区蒙古族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赛汉陶来苏木孟格图嘎查党支部书记乌云苏乙拉,应邀进京参加国庆活动并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作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乌云苏乙拉带头退牧还草,带领嘎查牧民率先完成退牧还草任务。拿出全部积蓄带头开办孟格图饭馆,带动当地群众发展餐饮旅游业增收致富。自掏腰包为牧民修建羊圈,为没钱住院的贫困牧民交纳住院费,为牧民购买风光互补设备。多年来,她义务赡养嘎查五保户、帮助4名贫困家庭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兴安盟科右中旗西哲里木镇哲里木嘎查蒙古族医生王布和,行医20多年来,医治患者多达60多万人次。农村牧区的贫困患者在他这里不仅看病、吃药、住院不用花钱,有时候他还给这些患者垫付路费和饭费,累计垫付20多万元。有一次洪水冲毁了嘎查通往镇里的桥梁,王布和筹措26万元为村里修了一座新的水泥桥,这座桥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布和桥。”
包头市达茂旗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潘志荣,7年来走遍全旗77个嘎查和行政村,巡访牧场牧点980多个、牧户3000多个,足迹遍及全旗1.8万平方公里土地。身为汉族的他多年坚持学习蒙古语,成为“蒙汉兼通”的检察官。他把牧民当成亲兄弟,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安达情”。
自治区民委主任奇锦玉介绍,从1983年自治区召开第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以来,我区共召开9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1925个模范集体和2542名模范个人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表彰,215个模范集体和234名模范个人受到国务院表彰。全区有43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278个单位被命名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兴安盟、呼伦贝尔市先后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盟、示范市。
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建美好精神家园
“天上的大雁,依恋着白云。美丽的飞翔,温暖地追寻。多情的草原,依恋着 阳光 。蔚 蓝的 故乡 ,吉祥 的家园。啊啊嗨……无边的草海根脉相连,辽阔大地山川绵延。各族儿女携手同心,守望相助幸福永远。”
和着深情的《守望相助》赞歌,内蒙古各族儿女手拉手、心连心,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社区是各族群众共同的家,民族团结一家亲。要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把社区打造成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社区环境。
国庆节前夕,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兴隆巷街道清泉街社区内国旗飘扬、活动热烈。各民族居民聚在一起唱红歌、朗诵诗词、吃国庆面,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伟大祖国献上衷心祝福。
这个社区出台了少数民族优先的政策,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为贫困少数民族群众优先解决就业、低保、法律服务等难题。成立由少数民族居民担任骨干的文艺演出队,通过演出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拉近了社区居民之间的距离。社区党委书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武荷香说:“我们社区注重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社区里9个民族的居民互相帮助,处得就像一家人!”
在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巴彦社区,居委会主任宫晓杰带领社区居民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评选最美少数民族家庭,团结动员社区居民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在社区营造了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
加强民族团结,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注重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守好共有精神家园。
自治区各级各类学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
从大兴安岭到贺兰山脉,草原深处、田野村庄、工厂车间、校园内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已经融入国民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发展中,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自治区大力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差别化政策,有力推动了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截至目前,自治区累计安排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0.77亿元支持边境地区发展,仅“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就投入8.43亿元。
为打赢少数民族脱贫攻坚战,自治区2019年向57个贫困旗县下达中央财政安排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4.13亿元,占资金总额的71%;下达自治区本级预算安排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0.75亿元,占资金总额的97%,助力3.26万少数民族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的殷切期望,自觉担负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更大责任,建设好新时代模范自治区,内蒙古2500万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守望相助、团结奋斗,谱写着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壮丽篇章。(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苏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