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临河:打造黄河金岸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
内蒙古新闻网  19-10-05 20:00  【打印本页】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富强村美景

  水产养殖前景好

  规模化养殖助农增收

   临河区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河套平原腹地,北倚阴山,南临黄河,总面积2333平方公里,素有“塞上明珠”之美称。这里物产丰美、风光壮美,是国家重要的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先后被评为“中国果菜十强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中国(巴美)肉羊之乡”“中国优质绒毛生产集散地”。这里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是全国179个交通枢纽城市之一,是国家“五横五纵”交通网规划的重要交汇点,是沟通大西北、贯通大西南、连接蒙古国的重要交通节点。

  大事记

  1.1949~1959年。组建中共临河县委,临河县人民政府成立;临河县卫生院改称临河县人民医院。临河县广播站建立。撤销河套行政区,并入巴彦淖尔盟,临河属之。包兰铁路通车,临河站为二等站。临河县抽调上万民工,参加总干渠一期工程(火车——解放闸)建设,当年完工。临河县光荣乡人民公社和头道桥划归杭锦后旗;杭锦后旗狼山、新华人民公社划归临河。临河影剧院建成使用。

  2.1959~1969年。总干渠二期完成解放闸至天星泉(总干渠黄河自流口处)工程。同时,永济渠进水闸、一闸、二闸工程完工。首批京津下乡知识青年抵临河落户。建成临河发电厂。总排干和四、五排干沟工程竣工。临河被定为自治区社会主义建设实验县。临河县乌兰牧骑建立。

  3.1969~1979年。天津面机厂搬迁至临河,组建为巴彦淖尔盟面粉机械厂。临河糖厂、化肥厂分别建成投产。成立临河县公共汽车站。临河县成立临河镇(准县级)。临河县被确定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先锋桥竣工通车。乌兰图克公社率先试行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粮食总产达25988万斤,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

  4.1979~1989年。临河镇升格为准县级,同时建立中共临河镇工作委员会。临河县改为市(县级市)。撤销临河镇建制,设5个街道办事处,20个乡镇。临河市被国家水电部确定为水利科技推广示范县(市),分别荣获全国和自治区水利建设先进旗县称号。

  5.1989~1999年。临河市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称号。临河市第一家港商独资企业——维信(临河)羊绒实业有限公司建成投产。巴彦淖尔境内第一条临河——陕坝通信光缆工程建成开通。河套地区首批139名农民经纪人持证上岗。

  6.1999~2009年。中国第一座以岩画命名的博物馆——阴山岩画博物馆在临河市隆重开馆。临河市四季青蔬菜瓜果批发市场建成,是内蒙古西部区最大蔬菜瓜果批发中心。撤销临河市,设立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临河区原14个乡镇合并为7个。临河至策克口岸铁路合资建设工程全线贯通。

  7.2009~2019年。临河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国家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八一办事处联丰村三社发现汉古墓葬,地方考古者初步推断为西汉时期墓葬。内蒙古巴彦淖尔民用机场正式通航。黄河大桥通车。临河区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区称号。临河区成为全国最大肉羊生产交易集散地。内蒙古羊畜产品交易中心电子交易平台正式上线运营。临河区电子商务产业园全面启动。临河区政府与内蒙古河套农牧业技术研究院在临河合作建设内蒙古自治区首家羊克隆工厂。全长2582公里G7京新高速(北京—乌鲁木齐)巴彦淖尔段正式通车。临河区投资10.6亿元重点打造的万亩设施农业园区基本建成。

   从1949年至2019年,岁月的脚步丈量过70载春秋。翻开尘封的史册,泛黄的书页上的一行行记录,斑驳的照片上的一幕幕定格,构成临河区70年来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发展画卷,从中映射出临河区各族儿女团结一心、顽强拼搏的动人身影。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70年间,从人民公社的统收统种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施,从人种天收的传统种植模式到机械化耕作和科学种田,从单纯种粮到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再到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示范区的建设,临河区农业经济平稳发展、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业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2018年,“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发布,更是将河套特色优质农畜产品带到了全国、全世界。

  “羊煤土气”被称为内蒙古经济的象征,巴彦淖尔市作为“北方羊城”“中国羊都”,羊产业发展欣欣向荣,从数量到质量,再到品牌建设,不断攀上一个又一个高峰。目前,临河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县级肉羊生产、加工、交易集散地,形成了“户户养羊、家家舍饲、四季出栏、均衡上市”的产业格局,建成规模化养殖场4514个,羊饲养量突破550万只。

  70年来,临河区的工业经济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重大转变。如今,走进临河区工业园区内,机器设备轰鸣运转,现代化生产线有序作业,目之所及都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和生产场面。截至2019年6月底,临河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达到340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2户,从业人员2.2万人;先后引进了香港联邦制药、浙江娃哈哈、山东鲁花等一大批名优企业,培育了恒丰河套面业、维信羊绒、富川饲料、金川啤酒、美洋洋、三胖蛋等知名企业,拥有4个国家驰名商标、25个自治区著名商标,形成了绒纺、食品、电力、冶化、制药、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

  除此之外,现代服务业也在加速发展,逐渐成为临河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随着自治区西部首家B型保税物流中心项目通过验收、中欧农产品班列正式开通、陆港实现全年通关、电商物流产业迅猛发展等,临河区对外出口贸易量逐年增加。此外,旅游业快速兴起,临河区各具特色的旅游景区内人流如织,年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均以20%以上的增速大幅增长。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从一横一纵两条土街道到错落有致的现代化高楼、完善齐备的绿化亮化设施,白天鲜花似锦,夜晚灯光醉人,临河城区的发展步伐可谓是疾如闪电。与此同时,城郊乡村的变化更是惊人,一村一景,秀美如画,富强村、民主村等每年都以其精彩纷呈的民俗文化和生态宜居的乡村美景吸引着八方来客。

  近年来,临河区以建设现代化田园城市为目标,不断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力度,市政建设快速发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面貌焕然一新。目前该区已累计完成城市固定资产投资563亿元,所有背街小巷全部进行了硬化,主城区20横20纵道路骨架网初步形成,43个公园游园星罗棋布,城市绿地率提升至31.7%,并成功创建成为国家级园林城市。同时,通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农村公路总里程达3500公里,境内乡镇、行政村实现100%通油路。

  如今的临河不仅城乡环境越来越美,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人们从追求温饱到追求健康、时尚,消费观念不断更新,生活质量持续提高。2018年,该区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510元和18309元,分别为1978年的151倍和269倍;家庭消费不再是吃饱穿暖,住房、汽车、旅游等已经成为居民消费的新热点,并成为拉动消费市场强劲增长的主要动力。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经费拮据,临河区教科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十分落后。70年时光变迁,从“上学难”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从“看病难”到签约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从没有社保到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理想生活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一直以来,临河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民生支出连年保持在公共财政支出的70%以上,集中力量办了很多顺民意、惠民生的好事,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

  截至2018年,临河区共拥有各类学校107所,在校学生9万人,足额配齐各类教辅设施,并以自治区第一名的成绩高标准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区。

  70年来,临河区的卫生医疗事业蓬勃发展,形成了卫生防疫、疾病治疗、医学科研、医学教育等衔接配套的卫生事业体系。目前,临河区共有卫生机构642个、床位4720个、卫生技术人员6034人,分别是1949年的642倍、944倍、189倍。

  除此之外,科技事业从无到有、逐步壮大,体育事业迅猛发展、全面展开,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生机勃勃、日益繁荣……增进民生福祉,没有终点。


[责任编辑: 胡浩]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