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梭,岁月如歌。70年,初心不改,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举世瞩目的变化,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70年,栉风沐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乌海人民众志成城,不断创新、超越自我,奋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煤焦、氯碱化工基地,形成了以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精细化工为主体,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非煤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迈上工业与城建互动、农业与旅游融合、新型工业与现代农业齐发力、商贸旅游与生态宜居同携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乌海因煤而生,也因煤而兴。
上世纪50年代,因为“乌金”的发现,随着包兰铁路、包钢工业基地等国家重点项目的实施,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们,怀着报效伟大祖国、共建美好家园的豪情,打响了“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半个多世纪,在这片175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56万乌海儿女以奋进为砚,化汗水为墨,着开拓之笔,在荒漠中绘出一个充满活力、文明和谐、创新开放、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工业新城,谱写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壮美史诗。
1976年建市以来,沐浴着新中国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秉承着“敢于无处生万有,能凭海阔纳百川”的城市精神,乌海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保障改善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全市GDP总量年均增长12%,增长116倍;人均GDP年均增长10.1%,增长51.3倍(按可比价计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乌海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造性提出、大力度落实“以建设区域创新型城市为统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着力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和区域服务能力,全力打造转型发展示范区、城乡融合先行区、生态环保攻坚区、投资贸易首选区、优教优医普惠区”的地区发展思路,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绿色发展、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步伐坚毅铿锵,将这座与三大沙漠相邻的年轻城市改变为充满生机活力的宜居宜业现代新城。
百舸争流,破浪者领航。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如今的乌海打造出独具特色的“金质名片”
黄河明珠——穿城而过的黄河水为城市书写了水的灵动,峻拔的甘德尔山为城市增添了山的威严。高山、厚土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蓝天白云下118平方公里水面的乌海湖波光潋滟;肥沃的土地上生长的葡萄不仅酸甜适度,生产出的葡萄美酒更是让人开樽便停不下来;还有美丽的湿地、“沙如雪”的金沙湾……今日,一个“远看山映水、近看水环城,东西南北皆是景、一湾湖水尽璀璨”,山、水、城、林、大漠、湿地为一体,自然与人工景观完美结合、和谐发展的山水园林城市——乌海,黄河金腰带上的“明珠”正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沙漠绿洲——“春来绿意生,夏至杨柳青,金秋葡萄紫,冬日青松翠”——与乌兰布和、库布其和腾格里三大沙漠相邻的乌海,在沙漠中创造出绿色奇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达43%,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称号,绿,已然成为这座生态之城的主色调,被誉为“沙漠绿洲”。
乌金之海——乌海因煤而生、因煤而兴,矿产资源富集,是国家重要的焦煤基地。煤系高岭土、石灰岩、铁矿石、石英砂、白云岩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好,素有“乌金之海”之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乌海走上了煤炭焦化生产向现代煤化工生产转变之路,形成了以煤炭为支柱产业,电力、机械、冶金、医药、化工、建材等门类较齐全的现代化工业格局。
书法之城——山水为城市之容,文化为城市之魂。乌海翰墨飘香,拥有中书协会员40人、自治区书协会员145人,常年习练书法的爱好者达10万余人,是全国首个“中国书法城”,荣获“中国硬笔书法名城”称号,书法文化已深深地根植于这座城市,融入人们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赏石之城——“藏石更觉山河美,赏石方知天地宽。”乌海地处黄河上游中段,西接贺兰山和乌兰布和沙漠,东依桌子山山脉,黄河穿市而过,特殊的地质条件让乌海奇石荟萃,还有那被称为“天书”的“太阳神”岩画,更让乌海有了“中国赏石城”深远的文化渊源。2012年,乌海荣获全国首个“中国赏石城”称号。如今,乌海已先后举办9届全国及国际石展。
葡萄之乡——每逢“桂魄初生秋露微”之时,乌海的葡萄就熟了,葡萄架下密密麻麻坠满了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有青白色的无核白,红紫色的马特,黑紫色的玫瑰香……一串串葡萄如玛瑙、如琥珀、如水晶,披轻霜、沾白露,串串飘香,粒粒诱人。葡萄好,酒更醇,乌海成为世界沙漠葡萄酒大赛永久举办地、世界沙漠葡萄酒永久评奖地、世界沙漠葡萄酒宣言墙永久存放地,被誉为“葡萄之乡”。
赤橙黄绿青蓝紫,每一种颜色都有它独特的气质。乌海,更是用多彩的画笔书写着新的篇章
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号角声中,乌海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着力”“五个结合”“三个扎实”等重要要求,聚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重任,积极推进“科技提升转”“嫁接改造转”“增量注入转”“结构调优转”“重组做强转”,初步形成以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产业为主导,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特色农业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经济格局,三次产业结构由建市初的3.3:79.6:17.1演进为2018年的1:61.9:37.1,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中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地区。着力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乌海湖休闲度假旅游区、金沙湾等5个景区获批国家4A级景区,龙游湾成为国家湿地公园,“来沙漠看海”旅游品牌知名度日益提升。率先在自治区实施城乡一体化改革,城镇化率居全区首位,成为国家信息惠民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市,全市营商环境评价综合排名居全区第二位。与23个“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建立贸易往来,牵头制定《乌海及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太阳,每天唤醒城市的早晨。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时刻感受着城市发展的脉动。
作为与三大沙漠相邻的工矿城市,乌海一直把保护生态、改善环境作为事关永续发展的战略性工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打赢蓝天保卫战这一重点,狠抓中央环保督察整改,积极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制定自治区首个矿区环境治理地方标准,建成自治区级绿色矿山4个,隆昌工贸骆驼山煤矿成为自治区首个绿色矿山,列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项目。2018年,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51天,较2015年增加23天。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每一个乌海市民的幸福梦想,也是乌海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心。连续8年,乌海民生和社会事业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保持在70%以上。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于2018年底全部脱贫。学前三年毛入园率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公立医院药占比由2015年改革之初的32.8%降至25.8%,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社会保障标准位居全区前列。在自治区率先启动煤矿和工矿棚户区改造工程,累计投入资金350多亿元,开工建设各类棚改住房15万套,全市一半以上的群众圆了安居梦。突出抓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被中央综治办确定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示范城市、全国人民调解员队伍规范化建设试点城市。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城镇、农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8%和6.8%,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至27.8%、28.9%。
穿城而过的母亲河,孕育了乌海人勤劳与仁、诚的品格。仁成大德、诚铸完美,传统美德赋予了时代内涵。
乌海在自治区率先推行意识形态网格化管理,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乌海电业局输电管理处郑璐成为自治区唯一荣获全国“最美退役军人”荣誉称号的先进典型,乌海电业局输电管理处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授予“北疆楷模”荣誉称号。内涵式、常态化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稳步提升。成立全区首支“草原综合服务轻骑兵”队伍,首部大型原创音乐剧《乌海人家》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
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美丽乡村绽放魅力……在乌海各族人民向更加幸福的道路迈进中,总有一面旗帜指引着方向、鼓舞着士气,这就是飘扬的党旗。
乌海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加强市委常委会和各级党组织政治建设,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经验做法得到中组部宣传推广,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分级抽查述职办法获《中国纪检监察报》宣传报道,园区党建“双引双融三提升”工作法在自治区推广。
骐骥奋蹄千里志,追风犹可到天涯。在同心共筑中国梦、共创美好新时代征程中,乌海犹如一匹疾蹄奋进的蒙古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奋发的斗志,迎着朝阳在高质量发展路上昂首奋进!(记者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