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转型升级 发展蹚新路
内蒙古新闻网  19-10-08 09:55  【打印本页】  来源:乌海日报

  大漠湖城

  乌海源通煤化集团有限公司LNG项目厂区

  商贸服务业蓬勃发展

  乌海东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线

  乌海市试种马铃薯原原种获得成功

  新时代的乌海,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光伏农业助农区居民增收

  乌海市矿产资源富集,素以“乌金之海”著称。

  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建市伊始,煤炭产业就是全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地位和作用在经济发展历程中举足轻重、不可替代。

  依靠开发矿产资源、发展资源型产业,乌海市走过了一段辉煌历程。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传统产业资源深加工程度低,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慢,对经济增长支撑不明显。单一、偏重的产业结构,制约了乌海市在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上稳健前行。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爬坡过坎的乌海市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发展遵循。

  使命在肩,落实为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乌海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立足欠发达地区实际,聚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重任,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乌海市以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产业为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特色农业并驾齐驱的经济格局初步形成。三次产业结构由建市初的3.3:79.6:17.1演进为2018年的1:61.9:37.1,乌海市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中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地区。

  绿色发展煤城“不卖煤”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传统动能”家底不能丢。乌海市把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转型发展示范区的重要抓手,通过“科技提升转”“嫁接改造转”“增量注入转”“结构调优转”“重组做强转”等举措,不断激发传统产业的发展潜能。

  泰和煤焦化集团公司作为当地一家大型煤焦化企业,在推动传统煤焦产业发展的同时,做深做细煤炭产业的外延,积极打造绿色发展循环产业链。

  焦炉煤气用作生产玻璃纤维燃料,矿井疏矸水变成可以喝的“纯水”,煤矸石等矿山废渣加工成新型建筑材料……如今,在泰和煤焦化集团,煤炭可以说被“吃干榨尽”了。绿色发展,让这个传统煤焦化企业尝到了甜头。

  今天的乌海,挖煤卖煤的场景早已成为过去时,煤焦化企业不仅全部达到年产百万吨的生产能力,而且技术装备水平先进,过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焦油、煤气等副产品全都成了新上马项目的“宝贝”资源。

  总投资20亿元的乌海宝化万辰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炭材料一体化项目铆足马力建设,预计今年年底一期年产5万吨针状焦项目部分重要设备可完成建设。针状焦是生产大规格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的主要原料。项目主要以乌海宝化万辰公司年产30万吨煤焦油深加工项目产出的软沥青作为主要原料来生产针状焦。

  “炭材料一体化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从焦油出发,到锂电池负极材料、石墨电极材料、炭纤维的一个产业链。”乌海宝化针状焦项目组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乌海市建成百万吨级焦化企业12家,具备煤焦油深加工能力90万吨;具备PVC深加工能力32万吨,煤焦化工、氯碱化工两大基地集群优势逐步显现。

  乌海市发挥传统产业竞争优势,延伸产业链条,以建龙包钢万腾200万吨钢铁重组等项目为引领,引进建设了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和上下游配套项目,主要工业产品由最初的几种发展到5大系列50多种,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由20%提高到90%以上,乌海市也被评为首批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动能”培育壮大要加快。作为乌海市装备制造业的龙头,陕汽乌海新能源专用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新能源重卡车受到周边地区用户的青睐。“今年4月,我们厂月产底盘1000辆,创造了建厂以来月产量的新纪录。”公司负责人如是说。乌海市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实现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发展渐入佳境。

  除了发展装备制造业外,乌海市把新兴产业培育作为新的增长点,积极引进一批管理理念新、环保标准高、科技支撑强、有引领示范效应的新兴产业项目。宝武集团炭材料、京运通新材料、卡博特恒业成气相二氧化硅、航天十二院氢等离子体煤制乙炔、亿邦大数据、青石化高牢度分散染料及配套中间体等项目有的正在抓紧建设,有的已经投产。据统计,全市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3%,非煤产业占工业总产值69.4%。

  在此基础上,乌海市加快商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近5年来,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7.5%,占GDP比重上升到37%,服务业支撑作用日益明显。

  “沙水山城”相融书写转型新篇章

  乌海市地处三大沙漠交汇处,历来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绿色和水是人们最渴盼的。

  长河起雄坝,大漠出平湖。2013年,随着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的建成及118平方公里的乌海湖形成,乌海市翻开了转型发展新的篇章。

  借助118平方公里的乌海湖,全市旅游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并逐步向高端化迈进。以乌海湖为龙头,全域旅游、四季旅游方兴未艾。乌海湖休闲度假旅游区、金沙湾等5个景区获批国家4A级景区,龙游湾成为国家湿地公园,“来沙漠看海”旅游品牌知名度日益提升。

  近日,2019年全国公路自行车锦标赛暨全国青年公路自行车锦标赛在乌海市举办,全国各地500余名专业骑手齐聚乌海,享受骑行魅力的同时,欣赏“沙、水、山、城”壮美景观。“除了比赛,乌海还是一个值得旅游的城市。我会建议身边的人来乌海戏水玩沙。”江苏队选手苗梦园这样赞誉乌海市。

  最近几年,一场场精彩的高端体育赛事相继光临乌海市。天、地、人携手打造的“沙、水、山、城”和谐生态奇观与动感十足的体育运动相结合,让大漠湖城绽放出独特魅力。

  乌海市整合旅游资源,以全域旅游为抓手,精心打造乌海湖旅游度假区、甘德尔山、满巴拉僧庙、黄河西行客栈、蒙根花光伏农业园等一批旅游项目。截至目前,乌海市建成A级景区14个,其中4A级景区5个。

  乌海市打造特色品牌,充分利用沙漠、湖泊、草原、高山、湿地并置这一独特景观优势,突出户外城市和休闲乌海这个特色,着力推动体育旅游融合发展。

  乌海市深入发掘葡萄文化、书法文化内涵,推动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先后举办了10届书法艺术节、6届国际书法产业博览会和3届沙漠葡萄酒文化旅游节,建成了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打造了一批沙漠原生态葡萄酒庄。

  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绿色产业。近年来,乌海市坚持旅游优先发展战略,不断优化旅游资源要素,加快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18年接待游客35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6亿元。2016年至2018年接待旅游人数年均增幅29.6%,旅游总收入年均增幅36.3%。

  如今,乌海市旅游业不仅成为带动多行业、多领域发展的经济增长新引擎,更成为人们认识现代乌海、开放乌海、美丽乌海、文明乌海的重要窗口。

  沙漠与葡萄相遇 成就别样甘醇

  乌海市素有“葡萄之乡”的美誉。这里与法国波尔多同处于世界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北纬39度;这里三山环抱、一水中流,日照长、温差大、湿度低,是国内葡萄酒最佳产区之一。

  自上世纪50年代起,乌海市就与葡萄结下不解之缘,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开启了内蒙古西部葡萄种植史。

  当沙漠与葡萄相遇,便成就别样甘醇。多年来,乌海市以葡萄和葡萄酒为核心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了一批沙漠原生态葡萄酒庄,形成从葡萄种植、加工到葡萄酒酿造、贮藏、流通一体化产业链条,“乌海葡萄”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目前,全市葡萄种植面积近3万多亩,葡萄名优新品种140多个,涉及葡萄种植、加工、贮藏、流通的企业有33家。其中,葡萄酒加工企业4家,年生产能力11000吨;保鲜流通企业11家,贮藏保鲜能力12万立方米。全市仅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年产值近3亿元,吸纳劳动力就业超1万人。

  葡萄产业还带动了葡萄园、葡萄酒庄、葡萄酒博物馆等以葡萄为主题的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以葡萄为主的农业休闲观光园30多处,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已成为乌海市农业增效、农区居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全市已建成汉森、吉奥尼、阳光田宇、西口风等一批集生产加工和产品研发为一体的特色葡萄酒庄园。葡萄酒远销美国、德国、丹麦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乌海市的沙漠葡萄酒正在走向国际大舞台。

  2016年,乌海市被确定为世界沙漠葡萄酒大赛永久举办地。“沙漠是我们的,沙漠葡萄酒是世界的”已成为作为世界沙漠葡萄酒核心产区的乌海向世界开放的宣言。

  金秋九月,一场有关葡萄酒的盛典—2019乌海沙漠葡萄酒文化旅游节如期举办,一系列精彩内容在会期逐一上演。

  乌海沙漠葡萄酒文化旅游节历经三届,已成为展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打造乌海沙漠葡萄酒文化品牌的有效平台,促进乌海市扩大对外开放的桥梁纽带。

  如今,这片神奇的土地,葡萄飘香,闻名遐迩。“乌海的葡萄熟了。”也已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骄傲。

  丰收的九月,好客的乌海人邀约八方游客,来乌海品一品葡萄和葡萄酒的甘甜与醇美。(文/赵永强 图/石历增)


[责任编辑: 胡浩]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