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初心使命】蒙军:永葆一颗共产党员赤子之心
内蒙古新闻网  19-10-09 10:04  【打印本页】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这里曾是一片贫瘠的黄土高坡,这里曾是一处沟壑纵横的高寒山区。然而,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草根”党员干部——蒙军一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这里就是清水河县。

  从1983年12月参加工作,到198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再到2019年6月19日……30多年来,蒙军把自己的智慧和勤劳都无私地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和那些纯朴善良的农民兄弟。

  2019年6月19日,55岁的蒙军在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离世。那天,不少老牛坡的老百姓哭了……当地群众说,蒙军的故事,刻在老百姓心里,老牛坡人不会忘记。

  蒙军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他把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永远留在了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上。

  要让农村群众过上好日子

  蒙军,1964年11月出生于清水河县北堡乡沙草湾村。

  从小看着家乡的父老乡亲面朝黄土、背朝天,一种执念深深扎根在蒙军心底:那就是要改变家乡贫穷的面貌,让家乡发展得更好、更美、人民更加富裕。

  为此,蒙军始终牢记着这个初心,用一生去践行着这个使命。

  蒙军参加工作以来,曾先后在小庙子公社、县人民武装部、县档案局、县党史办、县计划委员会、县考核办、县委组织部、老牛坡党员干部教育中心、县委党校等单位工作,历任县委组织部组织科长、县直机关党工委副书记、县委党校党委书记、老牛坡党员干部教育中心主任、县委党校校长等职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此,帮助当地农民开办农家乐则成为蒙军自定的一项大任务。

  “他不请自来,自己跑去人家家里,告诉人家房间需要怎么布置、菜品准备哪些、食材如何采购、卫生从何搞起、庭院怎么种植,一项项主动替人家张罗……”

  受过蒙军帮助的村民告诉记者,“蒙军曾不止一次地告诉他们,‘农家乐是我们老牛坡党员干部教育中心的重要后勤保障,远方的客人吃得舒心、住得安心,我们就放心。’”

  就这样,在蒙军的带动帮助下,清水河县北堡乡先后开办了12家农家乐,年均收入达60多万元,其中年均收入5万元以上的就有6家。农家乐的蓬勃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致富,也带动了部分农产品的销售。

  尽心尽责做好工作

  “爱国爱家、依靠群众、百折不挠、敢于胜利。”这是老牛坡精神,而蒙军则是这种精神的忠实践行者。

  自2017年主持清水河县老牛坡党员干部教育中心工作以来,蒙军曾多次赴北京、山西省忻州市以及周边旗县等地学习取经,并深入走访革命前辈,听取和记录历史事件,收集和整理了大量文史资料,为老牛坡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清水河县老牛坡党员干部教育中心在创建初期推进工作是相当困难的,仅是史料的挖掘就很耗时耗力。但蒙军从无怨言,为保证史料的丰富详实,他不放过每一个人、每一条线索、每一张老照片、每一个老物件……想尽千方百计,把关于能反映老牛坡历史的“宝贝”揣回老牛坡党员干部教育中心。

  同时,蒙军在党史资料征集中还特别注重资料来源的真实性、可靠性,对遗漏老同志信息资料的采集充满迫切感和使命感。

  “老牛坡任务重、人手少,忙的时候,他甚至一天需要往返两三趟,六日无休是常事。有时候开会到凌晨,别人早就撑不下去了,可他还要在散会之后再对会议内容进行梳理,看具体工作是否安排到位。晚上回到家后,哪怕是已经上床休息了,但只要一想到好的点子,他就会马上从床上爬起来赶紧记下来……”

  蒙军的同事告诉记者,他留下的手稿就有好几摞。

  清水河县城到老牛坡的往返路程是130多公里,而在老牛坡工作的3年里,蒙军穿梭于两地之间行程就达8万公里。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就这样,蒙军建立起了“老晋绥、新晋蒙”研究坐标,不仅加强了蒙晋交流,还为清水河县的持续发展凝聚起了思想文化资源。

  此外,蒙军还与文史同仁一道,总结和提炼了“爱国爱家、依靠群众、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老牛坡精神,彰显了老牛坡在晋绥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价值,使清水河县老牛坡党员干部教育中心成为享誉区内外的一张红色名片。

  捧一颗赤子之心,永葆党员本色。蒙军始终坚持以传承老牛坡精神为己任,知行合一,为弘扬老区红色文化、发展老区旅游事业、促进老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做着自己的努力。

  2017—2018年,老牛坡党员干部教育中心共接待来客20000余人次,办学300余班次。

  生活中,蒙军很节俭,对自己很“抠门”,一件衣服能穿几年……但身边的人有困难时,他总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而且很大方。

  每逢过年过节,他都自掏腰包给老党员、老干部、困难群众送钱送物进行帮扶。

  不忘初心勇于担当

  由于有高血压、糖尿病,蒙军身体一直不太好。但是,他从来不把自己当做一个病人看待,一工作起来就全忘了。身边的人都称他“拼命三郎”。

  2017年10月28日,蒙军在带领学员进行体验教学时,不慎摔伤,右侧小腿骨折,接连引发双侧胸腔积液、心功能不全、呼吸衰竭、休克等11项病症,一向打不倒的强人躺在了重症监护室……

  可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由于放心不下清水河县老牛坡党员干部教育中心的工作,在ICU治疗了10天后,蒙军躺在病床上就开始工作起来,布置清水河县老牛坡党员干部教育中心的运营工作。

  两个月后,还没有完全康复的蒙军,拄着双拐又回到了工作岗位。

  蒙军的同事告诉记者,由于工作压力大,蒙军长期睡眠不足。“为了写材料、整理史料,他每天睡三四个小时。有时培训学员较多,住宿条件有限,他就直接在办公室打地铺。”

  2019年4月,蒙军调任清水河县委党校任校长。在这里,蒙军又一头扎进了新的工作中,立足实际,长远谋划,开始着手党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为此,蒙军联系邀请了内蒙古党校和呼和浩特市委党校、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太原市委党校等一大批优秀专家学者商讨课题、研究党性教育。

  在蒙军病逝前不久召开的内蒙古各旗县党校校长座谈会上,他提出了“窑洞党校”的创新构想。他以“生态家园、精神家园、智慧家园”的党校三园概括了党校建设目标,营造党校浓厚的办学氛围,提升党校的教学品位。

  清正严明传承家风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家风上,蒙军传承了父辈的优良传统: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和妻子相敬如宾,相濡以沫,对女儿言传身教,宽严并济……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恪守着一名党员干部应有的家风。

  谈起自己的父亲,女儿蒙丹阳说:“我们一家三代人都是共产党员,爸爸是老党员、老革命的后代,对党忠诚,听党的话,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奉献一切的铮铮誓言在我的爷爷、父亲身上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爷爷把自己的青春和终身的健康献给了党的事业,爸爸把自己的生命也交给了组织,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家庭的家风和传承!”

  古人常说,“忠孝两难全”。

  ——为了“大家”,蒙军舍弃了自己的“小家”。

  他的女儿在北京工作,每年只有过年过节才有机会相聚,而蒙军即便是去北京开会学习时也没有抽空去看看女儿,往往是一散会就直接返程回呼市。

  “工作为重!”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然而,生为人夫人父,蒙军从没忘记疼爱自己的妻女——

  女儿上大学前,他每天早上起床做早餐,一做就是十几年;

  去世之前,他承诺带着爱人去朔州、右玉转转,去看看那些红色土地的变化;

  去世当天,蒙军还打电话给自己的母亲,说他晚上要回去吃妈妈亲手包的饺子……

  蒙军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勤劳的一生。他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

  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蒙军始终牢记使命、恪尽职守、努力争创,把敢担当、善作为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记者 刘军 梁婧姝)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