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这条街竟然和这些人的“工资”有关?
内蒙古新闻网  19-10-09 16:15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八旗子弟兵,健锐此居营。聚处无他诱,勤操自致精”,乾隆帝以这首诗称赞八旗子弟平日里训练的艰苦。过去,在工业化尚未开始的中国,粮食就相当于金银珠宝,要想仗打得好,士兵的肚子一定要吃饱。

  作为骁勇善战的八旗军,平时除了打仗,人家也是要拿“工资”的!古代发给官兵的工资就叫做“粮饷”,意思是口粮和钱。发钱就要有个固定地点,便于政府管理。在绥远城,这个发钱的机构就叫做“粮饷府”。

  清代满族的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制度以旗为号,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八旗人的后代称八旗子弟,又称旗人。呼和浩特驻防八旗兵的历史来源已久,自乾隆二年(1737年),驻绥远城(今呼和浩特新城)将军1人,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旧城)副统领1人,管辖归化城土默特左翼、右翼两旗,共设官弁174人,兵丁3308人。要管这么多的官兵的“工资”,现在看来,当时粮饷府也是相当于一个部队的“财政局”了。

   当时给八旗子弟发工资的粮饷府所在的街道,也就因此被命名为“粮饷府街”了。这个名字也一直沿用至今。

  粮饷府街位于今天的呼和浩特新城区,东起现在的昭乌达路,西至现在的艺术厅南街,长一千米左右。

  如今的这条小街巷,现代气息浓郁,仅能从它的名字,遥想当年八旗军在这里排队领取粮饷的场景。

  后来的八旗子弟也没能像乾隆诗中描写得那样艰苦训练,由于八旗子弟只要做官,就可领一份粮饷,不少八旗子弟还是“世官制”,清朝后期,八旗子弟子弟众多,再加上上层贪污,普通旗人拿到的粮饷十分有限,旗人也不被允许经商,就滋生了众多游手好闲的人,导致本来是保家卫国代名词的八旗子弟,最后变成了倚仗祖上有功于国而自己游手好闲,纨绔子弟的代名词,让人不禁唏嘘感叹。

  一条千米长左右的小小“粮饷府街”,在如今钢筋水泥、摩天大厦林立,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呼和浩特,已经成为一条再普通不过的小街巷。但它的名字得以保留至今,却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发展变迁。

  回看历史,多少人和故事已经消逝在岁月的长河中,路牌上,“粮饷府街”的名字,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它所经历的一切。(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坤 实习生 赵丽)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