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牛羊、大草原,奶香肉美纯天然。模式化、标准田,拳头产品高精尖。美丽牧场故事多……”这是农垦人纪绍安所作的《家乡巨变》快板台词,在赞美家乡巨变的同时,也充满了对家乡深切的爱。
纪绍安本是天津知青,但他所赞美的“家乡”却是兴安盟农牧场管理局(兴安农垦集团)公主陵牧场,因为牧场里发生了很多美丽的故事,让他心属草原,这里的沧桑巨变洒满了他的青春热血,这位曾在农垦战线中奋斗了40多年的“老兵”,早已将异乡当故土。
现在,老人虽然已过七旬,但对往事却记忆清晰。
经历困苦,才无所谓“苦”“累”
1968年,刚刚二十出头的纪绍安离开天津来到了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左中旗海力锦公社,之后的经历不论是快乐的还是困苦的,他都觉得是宝贵的。纪绍安回忆说,这个地方风沙特别大,生活很艰苦。知青们每天要在地里干14个小时的农活,饿了就抓一把炒米放进嘴里,困了就躺在田地里睡一会儿。“正是这段艰苦的经历磨练了我的意志,以后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不怕了。”
1971年,纪绍安被选调到呼和马场工作,开始了农垦生活。来到这里,纪绍安第一次看到辽阔的大草原,第一次看到成群的军马……眼前所见,让他热血沸腾,望着蓝蓝的天空,对着青青的草原,他大声疾呼:“大草原,我来了!”从此便扎根草原。
生活是美好的,但也充满了艰辛。纪绍安对记者说:“我刚到呼和马场工作的时候,穿的裤子上有48块补丁。办公条件也非常差,以前办公室是靠火墙取暖,天冷时,办公室一上午都热乎不起来,冻得我们直打哆嗦、直跺脚……”
艰苦的经历老人仍记忆犹新,在砖窑烧砖的那段时光,让他永远怀念。在呼和马场工作期间,纪绍安曾被安排到砖窑学习锻炼。那时候,砖窑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全都要靠双手。窑棚里闷得透不过气来,炉门口热得吓人,整日是汗水洗身。有一次,纪绍安实在热得难受,就把衣服都脱了,结果被烤了一身水泡,疼痛难忍。师傅心疼地说:“再热也不能脱衣服,要坚持住,多喝水,过些日子就适应了。”
纪绍安说,年轻人就像这砖窑中的块块青砖,需要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烧一烧、炼一炼,才能成为一块好砖。烧砖生活让他的意志更加坚强,从此他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累,懂得人生就要拼搏、就要奋斗。
奋斗过程,有努力也有遗憾
1973年,纪绍安被选送到吉林省农业大学学习,由于纪绍安在校内的突出表现,1977年毕业后留校任解剖教员。1979年,学有所成的纪绍安回到呼和马场,这个他心里惦念的“家”。(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由于纪绍安在工作中表现突出,又有过硬的理论基础。1984年,兴安盟农牧场管理局成立了畜牧兽医职业班,纪绍安成为班主任。万事开头难,就单说教员,聘请的临时教员由于各有各的工作,不能按时授课,一天八节课就全部由纪绍安来教。八年来,纪绍安每天早来晚走,经常写教案到深夜甚至天明,他的心血完全融入到畜牧兽医职业教育中。纪绍安说,职业班培养了200多名学生,现在有很多人都是农垦战线的中坚力量,担任着重要职务。
不管拼搏奋斗的过程有多苦,每当看见喜人的成果,都会让人无比欣慰。但是,往往选择奉献的同时总会有弥补不了的遗憾。
刚从高校回场的纪绍安,主要担任兽医工作。一次距离连队10公里远的牛包发生疫情,几乎所有的牛都感染了疥癣。当时正值冬季,纪绍安的爱人和孩子因为岳父病重回了娘家。为了尽快扑灭疫情,纪绍安索性搬到放牧点与牧工吃住在一起。他们用药水给牛清洗病变部位,由于天气寒冷,需要把牛赶进屋里清洗。说起赶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别看是病牛,但欢实得很,一天也抓不到几头,牛的脾气大,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纪绍安和牧工们折腾的死去活来,就在这关口,纪绍安接到了岳父病危的电报。纪绍安找到指导员请假,指导员十分为难地说:“全连队的兽医只剩下你一个了,现在疫情这么重,关系到全连牛的性命,怎么办?”纪绍安望着指导员无言以对,最后选择留下来,继续投入到工作中去。历经16天的战斗,终于控制了疫情,全连的牛得救了。遗憾的是,纪绍安没能见上岳父最后一面。
牢记使命用心回报这片草原
“我是沐浴党的阳光雨露,饱尝着草原人民的厚爱逐步成长起来的,我要努力工作回报党的培养。”纪绍安经常这样鞭策自己。
心中的梦想始终驱使着纪绍安要攻破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和难关。1991年,纪绍安被调往公主陵牧场担任副场长。来到公主陵牧场,纪绍安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是如何提高绵羊的繁殖成活率。当时,领导要求要把成活率提高到70%。由于细毛羊对饲养管理条件要求非常高,纪绍安经过调研后,采取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有效措施,对承包户进行梳理,一点不留情面。制定了科技人员分片包干到牧点制度,他亲自把关,全面提高技术,当年绵羊繁殖成活率突破80%大关。
来到公主陵牧场,纪绍安要闯过的第一个难关是种羊场细毛羊公关项目。兴安细毛羊当时已成为誉满全盟的拳头产品,如何再次提升兴安细毛羊的品质,成为摆在全场职工面前的难关。但困难从来吓不倒勇敢的农垦人,纪绍安多次与场里职工到呼和浩特参观学习,参加羊毛拍卖会和种羊展示会。最终,公主陵牧场培育的种公羊、种母羊以及育成羊不论从羊毛量还是羊毛的长度和细度均已达标。记者了解到,经过公主陵牧场广大职工20多年的培育和发展,现在,兴安细毛羊种公羊产毛量平均15公斤,母羊产毛量平均7公斤,毛长8厘米以上,羊毛主体细度已达到64—70支纱,2010年被定为国家级牲畜品种,编入了国家品种目录。
用心享受满眼尽是幸福美好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正是有像纪绍安这样的几代农垦人,披星戴月、战天斗地,使得农牧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纪绍安已经退休,把家安在了公主陵牧场,用心享受着生活的美好。
记者随老人走在公主陵牧场的小路上,蔚蓝的天空下,微风徐徐吹来,蜜蜂蝴蝶不时从眼前飞过,路上看不见垃圾杂物,路的一边有铺满鲜花的广场,另一边有长势喜人的玉米,远处的居民楼、彩钢瓦顶的民房错落有致地排列着,老人不由地感慨:“变化太大了,环境太好了,天天看都看不够。”纪绍安边走边说:“以前,牧场里的路都是土路,一遇雨天,不单有泥,牛粪猪粪各类家畜的粪便也都掺杂在其中,人们出门都得低头走路,生怕鞋被粘掉在泥粪坑里找不到。现在这路多好走啊,除了水泥路就是柏油路,居民出门可以昂首挺胸看风景,不怕再丢鞋。”
说着说着,老人带记者走进了广场,“这里环境多好,尤其是场里老年人娱乐的好去处,可以在这里锻炼身体,也可以在这里举办文体活动,现在场里老人的生活都变好了。”老人自语道。纪绍安说,以前场里的退休职工没有退休金,要靠种地为生,赚不到多少钱不说,儿女们还经常因为赡养老人的问题出现矛盾,现在,退休职工都有了退休金,不用为生计发愁,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和谐。
编快板、写场志……退休后纪绍安乐此不彼。2017年夏天,纪绍安的大学同学来到公主陵牧场,这可乐坏了退休在家的纪绍安。让城里的老同学想不到的是,在草原深处的小乡村中居然有和城里一样好的楼房,这里的平房还有水冲厕所。住着窗明几净的房间,吃着味道鲜美纯正的牛羊肉,漫步在草原上,老同学对纪绍安草原上的“家”竖起了大拇指。纪绍安说:“20多个同学来到了这里,多亏了乡亲们把房子借给我,才能把同学招待得这么好。”
纪绍安已与草原上的“家”紧紧相连。俗话说,落叶归根。亲属们多次要求纪绍安回天津,但他说,他住在那里感觉闷得慌,走在路上感觉热得慌,他更爱散发泥土气息的田园,四十多年来,他把青春献给了草原,草原也给了他永恒的爱,他的家在草原,他的心在草原。(上接第一版)一天八节课就全部由纪绍安来教。八年来,纪绍安每天早来晚走,经常写教案到深夜甚至天明,他的心血完全融入到畜牧兽医职业教育中。纪绍安说,职业班培养了200多名学生,现在有很多人都是农垦战线的中坚力量,担任着重要职务。
不管拼搏奋斗的过程有多苦,每当看见喜人的成果,都会让人无比欣慰。但是,往往选择奉献的同时总会有弥补不了的遗憾。
刚从高校回场的纪绍安,主要担任兽医工作。一次距离连队10公里远的牛包发生疫情,几乎所有的牛都感染了疥癣。当时正值冬季,纪绍安的爱人和孩子因为岳父病重回了娘家。为了尽快扑灭疫情,纪绍安索性搬到放牧点与牧工吃住在一起。他们用药水给牛清洗病变部位,由于天气寒冷,需要把牛赶进屋里清洗。说起赶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别看是病牛,但欢实得很,一天也抓不到几头,牛的脾气大,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纪绍安和牧工们折腾的死去活来,就在这关口,纪绍安接到了岳父病危的电报。纪绍安找到指导员请假,指导员十分为难地说:“全连队的兽医只剩下你一个了,现在疫情这么重,关系到全连牛的性命,怎么办?”纪绍安望着指导员无言以对,最后选择留下来,继续投入到工作中去。历经16天的战斗,终于控制了疫情,全连的牛得救了。遗憾的是,纪绍安没能见上岳父最后一面。
牢记使命用心回报这片草原
“我是沐浴党的阳光雨露,饱尝着草原人民的厚爱逐步成长起来的,我要努力工作回报党的培养。”纪绍安经常这样鞭策自己。
心中的梦想始终驱使着纪绍安要攻破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和难关。1991年,纪绍安被调往公主陵牧场担任副场长。来到公主陵牧场,纪绍安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是如何提高绵羊的繁殖成活率。当时,领导要求要把成活率提高到70%。由于细毛羊对饲养管理条件要求非常高,纪绍安经过调研后,采取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有效措施,对承包户进行梳理,一点不留情面。制定了科技人员分片包干到牧点制度,他亲自把关,全面提高技术,当年绵羊繁殖成活率突破80%大关。
来到公主陵牧场,纪绍安要闯过的第一个难关是种羊场细毛羊公关项目。兴安细毛羊当时已成为誉满全盟的拳头产品,如何再次提升兴安细毛羊的品质,成为摆在全场职工面前的难关。但困难从来吓不倒勇敢的农垦人,纪绍安多次与场里职工到呼和浩特参观学习,参加羊毛拍卖会和种羊展示会。最终,公主陵牧场培育的种公羊、种母羊以及育成羊不论从羊毛量还是羊毛的长度和细度均已达标。记者了解到,经过公主陵牧场广大职工20多年的培育和发展,现在,兴安细毛羊种公羊产毛量平均15公斤,母羊产毛量平均7公斤,毛长8厘米以上,羊毛主体细度已达到64—70支纱,2010年被定为国家级牲畜品种,编入了国家品种目录。
用心享受满眼尽是幸福美好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正是有像纪绍安这样的几代农垦人,披星戴月、战天斗地,使得农牧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纪绍安已经退休,把家安在了公主陵牧场,用心享受着生活的美好。
记者随老人走在公主陵牧场的小路上,蔚蓝的天空下,微风徐徐吹来,蜜蜂蝴蝶不时从眼前飞过,路上看不见垃圾杂物,路的一边有铺满鲜花的广场,另一边有长势喜人的玉米,远处的居民楼、彩钢瓦顶的民房错落有致地排列着,老人不由地感慨:“变化太大了,环境太好了,天天看都看不够。”纪绍安边走边说:“以前,牧场里的路都是土路,一遇雨天,不单有泥,牛粪猪粪各类家畜的粪便也都掺杂在其中,人们出门都得低头走路,生怕鞋被粘掉在泥粪坑里找不到。现在这路多好走啊,除了水泥路就是柏油路,居民出门可以昂首挺胸看风景,不怕再丢鞋。”
说着说着,老人带记者走进了广场,“这里环境多好,尤其是场里老年人娱乐的好去处,可以在这里锻炼身体,也可以在这里举办文体活动,现在场里老人的生活都变好了。”老人自语道。纪绍安说,以前场里的退休职工没有退休金,要靠种地为生,赚不到多少钱不说,儿女们还经常因为赡养老人的问题出现矛盾,现在,退休职工都有了退休金,不用为生计发愁,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和谐。
编快板、写场志……退休后纪绍安乐此不彼。2017年夏天,纪绍安的大学同学来到公主陵牧场,这可乐坏了退休在家的纪绍安。让城里的老同学想不到的是,在草原深处的小乡村中居然有和城里一样好的楼房,这里的平房还有水冲厕所。住着窗明几净的房间,吃着味道鲜美纯正的牛羊肉,漫步在草原上,老同学对纪绍安草原上的“家”竖起了大拇指。纪绍安说:“20多个同学来到了这里,多亏了乡亲们把房子借给我,才能把同学招待得这么好。”
纪绍安已与草原上的“家”紧紧相连。俗话说,落叶归根。亲属们多次要求纪绍安回天津,但他说,他住在那里感觉闷得慌,走在路上感觉热得慌,他更爱散发泥土气息的田园,四十多年来,他把青春献给了草原,草原也给了他永恒的爱,他的家在草原,他的心在草原。(记者 何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