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道20号|土默川上的武术传奇
内蒙古新闻网  19-10-12 09:49  【打印本页】  来源:包头晚报

  ◎周涛

  中国武术因蕴含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塞外萨拉齐,随着“走西口”移民运动的发展,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就有了关于武术的传说。据《绥远通志稿》记载:“赵老同,山东人,清咸同年间游塞外,久居萨拉齐,精武术,尤擅长阴手枪法,一名缠枪法,彼时国内称为独传。绥人得此枪法,实自老同始”。在土默川一带,阴把缠枪是最早被史料记载下来的武术。

  赵老同,许多学者认为是黑旗军首领宋景诗的化名,1865年,他来到萨拉齐,先后收游四喇嘛、霍茂、关兴保、海禅和尚为徒,潜心教授阴把缠枪,当时萨拉齐流行“游四喇嘛的杆子(阴把枪)霍茂的刀,海禅和尚会跳高,手拿八十二斤大铜刀”的谚语。相传,游四喇嘛长枪点击的精准程度令人惊叹。时有大同武术高手郭存礼因官司缠身而躲至萨拉齐,平日闲暇时教几个儿子学习武艺。1876年,其长子郭誉丰擒拿了流窜塞外的关东大盗吉志义,一时名声大噪,被赐五品顶戴,郭存礼又将其三子郭誉宏送到游四喇嘛门下,几年时间,郭誉宏就成为萨拉齐武术界的翘楚。义和团运动兴起后,郭誉宏组织起四百多人的队伍,攻打各地教堂,他刚烈耿直、忠厚仗义的豪侠之气得到武林中人的高度赞誉。郭誉宏的弟子颇多,其中云连生、程全忠后来都成为名扬塞外的武术高手。

  云连生(1862-1940),字中海,蒙古族,土默特旗北只图村人,少年时因慕托县武术世家吴英之名而拜为师傅,苦学五年后武艺大进。回乡后又拜郭誉宏为师,并受到游四喇嘛的指点。他将托县所学与阴把枪相结合,套路更加出神入化。后经人介绍又拜北京了通和尚为师,系统学习了清平太极剑和四门八卦拳,由于受高师指点,云连生已经成为江湖上远近闻名的武林高手,被人们誉为“蒙古族拳术大师”。从1928年到1937年,先后任归绥中学和绥远省国术馆教练。抗日战争爆发后,返回家乡,以治病为业,1940年去世。云连生一生收徒众多,最著名的当属吴桐。吴桐是云连生的师傅吴英的儿子,他将家传的杨家四十枪和阴把缠枪揉合在一起,首创了一套易于学习掌握的套路。1928年,中央国术馆在南京举办第一届全国国术考,吴桐以三战三捷的成绩获甲等奖。从此阴把缠枪走出塞外,一时获得武术界的高度关注。1929年,他创办绥远国术馆,任副馆长并主持工作,聘请师傅云连生和师叔程全忠为国术馆教练。绥远和平解放时,他以绥远省回教协会理事长的名义在起义书上签字,有专著《靠手锤》行世。

  程全忠,字肖贤,土默特旗庙湾村人,14岁师从赵老同徒弟关兴保学艺,后拜山西江湖艺人姚锦白和河北保定武师杨一善学艺,集拳、掌、刀、棍、枪法于一身。返回萨拉齐后,又拜郭誉宏为师,练就一身超群武艺。清朝末年,只身一人到归绥大召比武打擂,击败擂主后,被人们称为“口外铁胳膊”。民国初年,随阎锡山到太原,担任山西陆军第五师武术教官及大刀队教练,1930年中原大战时,他训练的大刀队战果辉煌。1934年任绥远国术馆教练,就在这年,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在青岛立擂,他代表绥远省前去打擂,获二等奖。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家乡,1946年病故。

  在源远流长的萨拉齐武术中,除赵老同的阴把缠枪外,还有李振海的“行者拳”和李德懋的“八法枪”也享誉塞外。

  李振海,1901年生于萨拉齐,拜河北镖师张全胜为师,1927年,他在萨拉齐创办“武术研究会”,收授徒弟。新中国成立后,任包头市武术协会顾问。1979年,年近八旬的他参加在南京举办的全国武术观摩大会,表演的“行者拳”获二等奖。1983年被命名为全国“优秀武术辅导员”和“优秀武术教练”称号,在“行者拳”和“行者棍”方面造诣颇深,被人们称为“内蒙猴王”。他的高徒吕长春在1984年兰州举行的全国武术运动大会上获得金奖,被誉为“内蒙小猴王”。

  李德懋(1875-1951),字官亭,山西大同人,清末著名武术家,1906年加入同盟会,以传播武术为名发展同盟会会员,主要活动在包头和萨拉齐一带。在萨拉齐县鄂尔圪逊村,满泰等一批进步青年拜李德懋为师并加入同盟会,成为绥远地区辛亥革命的先驱。李德懋师从少林飞刀马得胜,得到少林技击真传,是我国“八法拳”的创始人,著有《八法枪谱图流》等。

  如今在土右旗,习武之风依然盛行,民森武馆、国粹堂功夫俱乐部、天行健跆拳道馆等一批武术传承基地正在培养着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2009年,土右旗成立武术协会,公园、广场到处都有他们习武的身影。阴把缠枪已经被评为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批传承人正在走进校园,相信萨拉齐的传统武术一定会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