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赛罕区榆林镇东干丈村,只要提起“三八林”,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耳熟能详,他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望向村外山头上那一片葱茏绿色,说出一个名字“王计云”。
光秃裸露的群山,漫天飞扬的沙尘,放眼看到的永远都是黄土的颜色,零星一丁点儿的绿色都会让人欣喜异常……这就是1983年之前东干丈村的景象,这样的模样也深深地烙印在东干丈村村民的心中。
绿色,成了这片贫瘠土地上最亟需的元素。1983年,就像是一道时间分割线,就是从这年开始,东干丈村决定成立一支妇女造林队,担负起植树造林的责任。这时,刚刚走马上任的村妇联主任、35岁的王计云毫不犹豫地接过了这项饱含全村人希望的任务,带领18名妇女组成妇女林业队,开始了植树造林之旅。
从那时起,正是以王计云为首的19位妇女,怀揣着绿色梦想,克服重重困难,年复一年地在山上摸爬滚打,让光秃秃的荒山披上了绿装。1992年,王计云荣获全国“三八”绿色奖章,1996年荣获自治区“三八”红旗手称号,造林队也因此荣获自治区绿化先进单位。
如今万亩绿林,成了东干丈村的骄傲。
一种信念
东干丈村属于山区,土地贫瘠。这里地处呼和浩特市最东端,距市区60公里,是首府的东大门,也是赛罕区18个革命老区之一。多年来,作为自治区水土保持的重点村,东干丈村的历任村干部一直把沿山沿坡绿化作为村里的优良传统,一任一任地传下来,长年植树造林,养护林木,将万亩山坡披上了绿装。
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如今年过七旬的王计云仍然激情满怀。
1983年春天,王计云当上了东干丈村妇联主任。“当时,就有这么一种信念,就是带领全村妇女植树造林,绿化山村,造福子孙后代。”在第一次主持召开村妇女大会时,王计云发出了号召:“姐妹们,今天我们要成立一个植树队,为的就是改变我们这里的穷山恶水环境,愿意吃苦流汗造福子孙后代的,现在就可以报名。我先报!”
在王计云的带动下,很快,村里的妇女们在报名单上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王计云、冯秀英、李金翠、孟粉枝、郭秀珍、周秀萍、王喜梅、孟二板、张妙花、龚月英……3天之内就报了19人。
就这样,王计云带领着这支妇女造林队,不分昼夜地开始了战天斗地的植树造林之旅。从那时起,19位妇女就像19棵青松深深植根在荒山秃岭之中……
造林队以种树为第一要务,不会种树怎么办?那就去学。“谁说女子不如男”,正是靠着这股精气神,王计云和队员们在相关单位和专业人员的精心指导下,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她们很快就学会了如何挖坑、放苗、填土、围堰……
一种坚持
早上,天刚蒙蒙亮,以王计云为队长的巾帼妇女植树队就开始忙活起来了,坐着租来的四轮车赶往十公里外的树苗基地拉苗。一棵棵50厘米左右高、筷子般粗细的树苗被挖出、装车,赶在太阳升高之前回到村里。一把锹、一把锄、一个桶,三人一组,植树队分成6个组,每组把上百棵树苗放在桶里,铁锹横穿桶把,两人一人一头抬着树苗艰难的上山。
“三埋两踩一提苗,树苗放到坑里正中间”。王计云这样做着示范——她先把苗子提起来稍微放点土下去,用脚踩一踩,再提提苗,再放点土,再踩一踩,再提提苗……
春种,气候适宜成活率高;夏护,修个边坡蓄水保湿;秋挖坑,松土容易接水不难……就这样过了一年,19个人辛辛苦苦试种的100多亩的树苗成活率却只有百分之五十,这对王计云她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明明种树的一切过程全都是一步一步遵照当时学习来进行的,但是为什么成活率还是不高?经过大家的讨论以及林业局工作人员的帮助,最终找到了问题的根源——缺水。
别看东干丈村是我市的二级水源保护地,可是荒山荒坡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河道干涸缺水普遍存在,靠天吃饭成为了这里的常态。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王计云带领的林业队统一采取“蘸浆点种”,即找个有水的地方挖个池子,泥土和水和起泥浆来,把树根都蘸上泥浆,这在当时是解决缺水最有效的办法。通过这样的摸索和总结,让王计云和队员们在后来十几年的植树造林中树苗的成活率越来越高。
“当时,我们最期盼的就是下雨,可最怕的也是雨。”因为雨水会让这些刚刚种下的小树苗成活的几率更大,可种树途中遇雨,却又是让王计云和队员最担惊受怕的。“山路遇雨,泥泞湿滑,不仅行道难,而且稍有不慎就会摔倒甚至是磕碰着。”王计云告诉记者,躲雨也就成为她们在种树时必备的技能。
当30多年后,造林队员们回忆起曾经上山植树的日子、一起躲雨的时光仿佛还在昨天,也成为埋藏在林业队员们记忆最深处的东西。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开春到封冻,王计云和队员们常年在山上植树,一干就是几十年。现如今,当年只有筷子粗、一尺高的小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望着坡度接近60度的茂密树林,谁都无法想象在没有现代化工具的30多年前,这些妇女如何仅凭铁锹、锄头和水桶这些简单的工具,实现了15000亩的绿色梦想。
一种精神
东干丈村四面环山,山地面积占本村总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王计云和其他18名林业队员来自5个自然村,每天统一集合统一出发。植树的范围也不断扩大,植树点由最初的离村委会一两公里,到后来最远的山离村委会十来公里。“去近一点的山植树,大家都能够中午赶回家吃顿热乎饭,但是要去远一些的山头,大家则需要带上干粮,早上的时候放在附近的村民家,然后约定时间,村民就会提前给热上干粮,等种完树,我们就可以吃饭了,这样勉强就算一顿饭了。”王计云说,其实这19个妇女能够没有后顾之忧的放开干,离不开家里人的支持。
“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每当大山中回荡起愉快的歌声,村民们就知道,这是王计云和队员们在为大山点缀完绿色要回家了……东干丈村山头的树木越来越多,绿色也越来越多。15000亩的落叶松、油松、沙棘、柠条等在这片土地上焕发出了绿色的生机,“三八”林也成为了妇女造林队的标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9年4月,赛罕区开始在东干丈村现有的林地上实施万亩生态园林项目建设,以种植经济林助力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
“最适宜植树的那几天,东干丈村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妇女依然是植树的主力军。”现已70岁被村委会聘为护林员的王计云,身体依然十分硬朗,她主动请缨,担任植树“顾问”,现场指导村民种树。与王计云同龄的严妙兰,如今还坚持每年上山参加植树活动,她说,“这山坡上栽上树,绿茵茵的有多好,绿化祖国,造福下一代。虽然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可是村里的老人一说要植树,都义不容辞地上山了,不管是挖个坑,还是浇水,只要是力所能及的都会做。”
从昔日的荒山荒坡,到如今的万亩绿林,如今,东干丈村的绿色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吃苦耐劳,担当在前,永不服输,坚守初心”,这已成为王计云和妇女造林队数十年坚持植绿护绿的巾帼精神的真实写照。(记者刘军通讯员潘有仓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