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不忘来时处 初心相伴奋斗路——记林西县五十家子司法所所长王利
内蒙古新闻网  19-10-16 15:08  【打印本页】  来源:赤峰日报

  近30年的调解工作,190多本调解笔记,数不清的路程,纵使失去右腿,也未能阻挡他调解的脚步。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家乡的热爱,用一次次的成功调解保障了五十家子镇乡亲们的幸福生活。他是优秀的司法所所长,更是光荣的人民调解员,他就是林西县五十家子司法所所长王利。21年前,王利参加镇农田水利建设会战时,遭遇了交通事故,失去了右腿。他出院后,镇领导问他要不要换一个比较轻松的工作岗位,他婉言谢绝。

  事故发生后,王利只能拄双拐上下班,单位帮他申领了一辆可摇助力车,遇到恶劣天气,王利和他的助力车就吃不消了。孩子心疼他,每天上学前都把他送到单位,放学后再把他从单位推回家。这样一来,既影响了工作,还影响了孩子的学习,于是王利换了一辆电动三轮车,三轮车平衡性不好,在村里的土路上说翻就翻,他一个人抬不起来,需要求助别人帮忙。然而就是这辆摔了他无数次的三轮车,陪了他整整11年,直到后来有了四轮代步车将其取代。

  除了司法所所长,王利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五十家子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做了多年的调解工作,在众多案件中,一起赡养纠纷让他印象深刻:有一位85岁的老人,育有7个子女,却无人为其养老,7个子女为赡养费的事情闹得不可开交。老人找到了司法所,王利联系老人的子女进行调解,他们答应每人每月支付200元赡养费,结果只持续了一段时间。老人无奈之下又找到了王利,经过与老人子女多次沟通未果,他与老人商量,通过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来解决老人的赡养问题。20多年以来,王利成功调解3000多起矛盾纠纷,没有一起矛盾激化。

  2002年,镇里开展土地荒山承包工作,由于土地界限划分不清,出现了许多矛盾,王利先后下乡调解13次,最长的一次调解耗时半年多,最终让大家都有了满意的结果。调解工作完成后,涉及土地荒山承包的132份合同需要逐一签订,签完的合同还需要到县公证处进行公证,王利拄拐拿不了那么多公证文书,他让10岁的儿子当助手,从镇上到县里近百里的路程,王利带着儿子往返16次,终于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办事人员都说,你们一老一小来办公,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除了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王利对所里各项工作都不敢放松。定期对矫正对象进行走访,及时与矫正对象谈心谈话,每月到矫正对象家里进行指纹录入,帮助刑满释放人员解决生活困难,义务帮助群众撰写合同、诉状,并及时将工作中总结的经验做成笔记。

  王利是回乡高中毕业生,在参加工作一段时间后,他感觉自己掌握的知识不够用,于是读了党校函授的法律专业。现在的矛盾纠纷多种多样,为了适应新形势,创新工作方法,王利每天坚持学习2小时,每天坚持写调解工作笔记。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利多次获得“全国模范调解员”“全国模范司法所所长”“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十佳司法所工作人员”“赤峰市十佳人民调解员”等荣誉。(记者 于红璇 南丁)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