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老刘
10月15日,记者来到黄河边和老刘聊起了他养鱼致富的故事。老刘名叫刘祥,是包头市九原区哈林格尔镇三银才村人,今年52岁,皮肤黝黑,脸颊清瘦,在黄河岸边经营一家以卖鱼为主的饭馆。他在黄河滩涂有20多亩水塘,距沿黄公路只有一里路。走进他的饭馆,院落中一座刻有“黄河情”的石雕分外引人注目,院内果树、蔬菜绿意葱茏,小桥流水下鱼儿悠哉地游着,几辆来自呼和浩特市、巴彦淖尔市等地的车停放在饭馆门口。
敢吃“螃蟹”、能吃苦,是刘祥给村民们留下的突出印象。早些年,刘祥家里十分困难。刘祥做皮鞋生意赔了本,连孩子学费都交不起。靠种地,一年收入也就万元左右,夫妻俩起早贪黑的劳作,日子过得仍然很拮据。
“当时,愁得不知道以后日子该咋过,对不住老婆孩子。”回忆起当年的窘境,刘祥憨笑着说。
后来,刘祥也尝试着搞养殖,养过鸭鹅猪羊,但是日子依然不见起色。村里考虑到他家的情况,准备把他列为低保户。当驻村书记杨志亮来通知他时,他却挺生气。“人活一口气,我年轻力壮,用不着吃低保!”虽然知道书记是为他好,但刘祥心里很不是滋味。从小在黄河边长大的他,有着一手炖鱼的好手艺,朋友建议他,为什么不开个饭馆呢?经过1年筹备,2005年,刘祥的饭馆正式开业,由于村里交通不便,处处都是“沙土窝子”,没有游客愿意来,夫妻两只能咬着牙硬撑。2007年,两人攒够了1万元添置了3个蒙古包,逐渐吸引了更多游客。
2008年,包头黄河湿地景观大道工程九原段正式开工建设。道路建成通车后,刘祥的饭馆渐渐迎来了转机。
“多亏政府修了这条路呀,遇到黄河开河的时候,游客的车能从村里一直排到村外,就跟赶集一样,一中午就得接待十几桌。”生意最红火的时候,刘祥的饭馆一年纯收入有30多万元,赚了钱以后,他新修了房子、买了私家车,还为儿子在市区里买了新房。“有了这条致富路,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刘祥乐呵呵地说。
独乐不如众乐,沿黄公路修到家门口,不少村民上门来请教跟他学经营,村里饭馆越来越多,大家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不少村民年收入都到了10万以上,每家每户几乎都有了轿车。
前不久,刘祥的饭馆被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评为乡村旅游星级接待户,虽然日子越过越好,饭馆的楼顶上,仍然放着那3个蒙古包,一直舍不得扔。刘祥说,这是一段难忘岁月的纪念。
刘祥所在的哈林格尔镇是黄河边有名的村镇。前些年,村里经济单一,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近年来,村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转变思路,围绕村边这条流淌了千年的黄河大作文章,发展乡村旅游,建起了一排排“农家乐”“渔家乐”。现在,九原区沿黄公路周边村庄的100多户村民都开起了“渔家乐”,游客在欣赏壮美黄河之余,还可以感受到当地村民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诚实可信。
最值得称道的是,黄河谣民俗博物馆、黄河房车营地等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正在逐渐成为九原区的新标签。(文·摄影/北方新报融媒体记者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