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飘香鱼蟹肥,山药粗壮营养高;葡萄美酒惹人醉,有机牛奶味道好……金秋时节,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的乌兰布和沙漠“绿色宝藏”开启丰收模式,品种丰富、各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让在沙漠中掘金的农场主们乐享丰收的喜悦。
在仁创公司千亩沙漠有机水稻试验示范基地,伴随着轰鸣声,黄澄澄的稻穗就被收进收割机里,一粒粒饱满的稻谷进入储粮箱。该公司采用生态保水砂技术种植沙漠水稻,稻田内的水循环利用,所有的水先进入鱼蟹池,鱼蟹池产生的肥水进入稻田,稻田净化过的水又返回鱼蟹池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不仅达到了节水效果,还改良了土壤,让大漠变成集水稻种植、鱼蟹、鹅养殖以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试验示范性基地。
磴口县仁创生态公司总经理杨军介绍说:“公司全部按照有机水稻标准种植,随着技术的成熟,水稻产量逐年提高,去年平均亩产稻谷350公斤左右,今年预计亩产稻谷450公斤左右,加工后的有机沙漠水稻主要销往北京等地。”
这两天,磴口县沙金苏木温都尔嘎查沙地山药进入采挖季,在挖掘机的配合下,几十名农工手拿铁锹采挖山药,一根根山药被小心翼翼地采挖出来,同时按照大小进行分类码好,等待装车。看着垒起的山药堆成小山,山药种植大户张占维很是开心:“今年我种了白玉和铁棍两种山药,一共140亩,总共大概能收40万公斤。”
乌兰布和沙漠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且无污染,种出的山药淀粉足、口感沙糯,很受消费者欢迎。张占维积极借助磴口县电商平台拓宽销路,每年种植的山药基本都能在当季销完。去年,他利用电商平台将山药销往了广东省、上海市等多个省市,今年山药还没完全采挖出来就已经有不少订单了。
乌兰布和沙漠在磴口县境内占到全县总土地面积的近70%。近年来,磴口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产业治沙道路,吸引和鼓励有雄厚经济实力的个人和企业参与沙漠生态治理与经营,走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发展新路。
磴口县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等一系列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陆续完成80公里穿沙公路建设工程、穿沙公路两侧42万亩植树造林工程、308华里防沙林带更新改造工程。
目前,近200万亩的乌兰布和沙漠披上了绿装,形成了100多个湖泊绿洲,湿地面积达到60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04%扩大到现在的20.56%,林草覆盖率达到了37%。生态的磁场效应,让一个个绿色项目纷纷入驻。
光伏农业园、有机水稻基地、酿酒葡萄园、山药种植基地、梭梭苁蓉基地、湖泊湿地、有机奶牛基地……如今,浩瀚大漠绿色如潮、业态万千,奏响了一曲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乐章。
目前,磴口县乌兰布和沙区已聚集了130多家企业,形成有机牛奶生产加工、番茄加工、葡萄酒加工、蒙中药材加工、全域旅游“五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利用沙区丰富的光热资源,建成1.2万亩、装机容量205兆瓦的光伏产业园,在光伏板下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养殖;初步形成了10万头奶牛,日产原奶1050吨的圣牧高科、蒙牛有机奶加工产业链;发展以肉苁蓉为主的中草药材种植加工产业链,形成30万亩梭梭林基地,人工接种肉苁蓉基地10万亩,甘草、黑枸杞、黄芪等中草药材基地3500亩;种植酿酒葡萄、苹果梨等经济林1万多亩,山药等特色作物1.4万亩,沙漠水稻试验示范基地1000亩。
浑然天成的大漠之美和独具魅力的“百湖之乡”,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条件,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生态环境转化成“美丽经济”。2018年,磴口县接待游客129.86万人次,同比增长8.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82亿元,同比增长17.3%。(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韩继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