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决战在一线】科技特派员:助力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
内蒙古新闻网  19-10-23 09:14  【打印本页】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让咱呼市人也一年四季都能吃上草莓!”这是呼和浩特科技特派员郭建平多年来的梦想,梦想成真的那一刻,喜悦之情无以言表。在首府草莓种植领域,郭建平可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早在2008年,郭建平就组建了鑫鼎达蔬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2009年在新城区率先引进种植了温室草莓,如今他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呼和浩特市川昱冷凉草莓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

  作为一名有着十多年冬季草莓种植经验的老种植户,种植夏季冷凉草莓一直是郭建平心心念念的事情。2019年5月公司成立后,在武川县上秃亥村建立了冷凉草莓种植及育苗基地并逐步示范推广,在呼和浩特科技特派员专家团专家老师和“三区”人才的指导下,郭建平他们边干边学,克服了重重困难,7月份即实现了采收,7亩草莓已收入两万多元。

  好处不仅仅体现在收益上,通过基地建设,一方面为当地群众带来了直接的土地流转收益,另一方面企业每年为村集体带来每亩3000元的租赁收益,主要用于为贫困户发放生产奖补、大病救助等,以及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同时基地还为当地提供了就业岗位,目前基地长期雇佣当地群众7名,临时性用工23人,其中包括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郭建平的带动下,冷凉草莓种植和育苗成为武川县的新型高效产业,带动了全市草莓产业的发展步伐,成为了助力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又一典范。

  而这只是呼和浩特市科技创新助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2012年,呼和浩特市开始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全国来看,我市这项制度的起步时间并不占优势。万事开头难,从最初的“门外汉”“外行人”,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依靠创新的制度、扎实的技术和严格的管理,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科技特派员队伍早已经成为促农致富的中坚力量。

  回想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我市实施的第一年,全市科技特派员仅有20人,推广新品种13种、新技术11项,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想要干事首先要有人,为了打破僵局,从2014年开始,首府出台了一项全新的科技特派员专项补贴制度,每位科技特派员一年补贴7万元。目前全市科技特派员数量已增至497人,形成了一支包含高校教授、科研院所专家,以及企业家、农民和毕业的大学生等在内的专业人才队伍。全市还建立和培养了科技特派员专家团、法人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人才及大学生新型职业农民人才队伍。据统计,每一名科技特派员每年可以培养出3名技术能手,并为服务区域内的农民提供免费的技术培训,科技特派员队伍中也涌现出一大批创业干事的先进典型,辐射带动培养了大批群众共同致富。

  在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呼和浩特市始终将区域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将现代农业发展与扶贫对象自身特点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和产业扶贫的路子。截至2018年,为武川县和清水河县这两个呼和浩特市扶贫工作重点县,累计下派了科技特派员170人次,由科技特派员参与实施科技项目18项,累计引进新品种152个、推广新技术109项,带动农民6.4万人。实施和培育建设了一间房百亩设施葡萄基地、老牛湾万亩林果扶贫基地、蒙宏现代农业智能化管理基地、圪顶盖食用菌生产科技示范基地、武川科技特派员创业产业链建设等一批科技示范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为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进一步发挥科技特派员在推动全市农业农村领域创新创业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我市还建设了科技特派员专家工作站,启动建设了呼和浩特科技特派员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等多项富有特色的工作。

  如今,呼和浩特科技特派员工作正稳步推进。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科技特派员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5亿元,下派科技特派员2142人次,培养创业企业法人131人,其中大学生占37%。由科技特派员创办、领办、合办的企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达252个,每年带动农户2万余户,安置劳动力就业5万人次,解决脱贫人数3081人。累计开展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创新能力提升班及现场观摩和交流座谈等活动技术培训400余期,开展技术咨询200余万人次,推广新技术249项、引进新品种567个,有效促进了首府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未来,我市还将通过进一步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不断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呼和浩特日报记者武子暄通讯员包文洁)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