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道20号|东河两岸,那些名企的流金岁月
内蒙古新闻网  19-10-25 11:32  【打印本页】  来源:包头晚报

  

  东河桥东岸烟囱林立

  稀土鞣制的皮毛产品

  ◎刘清成

  东河旧称博托河,北起阴山,南至黄河,东河区因它而得名。曾经水草丰美的东河,哺育了最初来两岸定居的包头先民,是包头文化的发祥地,老包头八景中“山村胜景”“龙泉福地”“南海征帆”都与它有关。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河槽两岸聚集了大量的工厂,白天机器轰鸣、夜晚灯火通明,为包头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如今这里已是旧貌换新颜,河面波光粼粼,两岸高楼林立,企业大都不复存在。然而,历数当年那些叱咤风云的企业,已经退休的老人们依然充满自豪。

  一条河一个大厂集聚区

  位于河槽西岸的鼎泰风华小区原是包头拖拉机制造厂的厂址。包头市拖拉机制造厂的前身是包头农机厂,上世纪50年代初期由19个铁匠炉组成了一个生产合作社,1956年同17家私营小工厂合并组成包头合作机械厂,生产锹、镐、锄和部分小型农业机械。1969年改为包头农机厂,主要生产小型收割机、切草机等。70年代初他们自力更生,试制成功了小马力拖拉机。当时全国农业机械化步伐不断加快,为此,国家投资1200万元,在包头农机厂基础上组建包头拖拉机制造厂,1975年竣工投产,成为自治区最大的拖拉机制造厂,每年生产拖拉机1万台,这个厂还为包头市培养了许多技术人员,成为地方工业的骨干企业。

  位于河槽东岸的包头内燃机配件厂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就是厂大门矗立着一座雄鹰的雕塑,当时是包头响当当的企业。1954年以修理汽车、拖拉机起步,1962年改名为包头拖拉机配件厂,成为大批量生产拖拉机和内燃机缸套、活塞、轴瓦、汽门等配件为主的专业性企业。1965年生产拖拉机、汽车修理的车间分出去另建新厂(第二汽车制配厂),这个厂成为单一生产拖拉机配件的专业厂,1980年正式定名为包头市内燃机配件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这个厂最辉煌的时期,当时企业效益好、畅销不衰,产品行销全国,出口许多国家和地区。

  在东河槽南岸,曾经坐落着两个一墙之隔的皮毛企业,即包头国营皮毛厂和包头第二皮毛厂。

  包头国营皮毛厂建于1958年。它是由32个皮坊和5个毛皮加工小组联合组成的,先是公私合营性质,后来转为国营。建厂初期,全厂只有几间简陋的生产作坊,后来发展成内蒙古西部地区较大的、轻工部定点生产裘皮制品的企业,成为我市生产皮衣裤和出口剪绒皮制品的重点厂家。到八十年代中期,主要产品为改良羊剪绒及仿皮衣裤、坎肩、帽沿、领子、手套和出口汽车沙发靠背、坐垫、大毯等。他们利用包头稀土优势,把国外的先进配方同稀土调和在一起,生产助染羊剪绒大毯,深受国内外用户的好评,国内市场供不应求,在国际市场也有很高的信誉,进入全国同行业先进行列。

  包头第二皮毛厂1958年建厂,原名皮毛被服厂。1966年与火箭公社毛织厂、胜利公社皮毛厂合并,改组为东风皮毛制品厂。1978年又分成了东风毛毡厂、东风皮毛厂。经过分解以后的皮毛厂,逐渐形成一个生产出口裘皮制品的厂家。山羊皮褥子和山羊拔针皮筒是这个厂的主要产品。

  东河槽南岸的企业还有包头铜厂、包头油漆厂、包头国营木器厂、包头稀土冶炼厂、包头火石厂等。特别一提的是包头油漆厂和包头火石厂,这两个企业虽小,却是当时包头的利税大户,让驻区的许多大企业也望尘莫及。包头油漆厂上交利税曾经仅次于包头铝厂和包头糖厂,包头火石厂的百灵牌打火石销往日本、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真是“厂小志气大”。说到木器厂,还有个风趣的笑话:4路车曾经在该厂设有一站,售票员报站时简化了站名而且使用方言:“没气的(木器的)准备下车”,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一个基地

  一条“名企生产线”

  坐落于河槽西岸的南龙王庙有着200多年的历史,解放后南龙王庙被征用为橡胶厂的仓库,才免遭拆毁的厄运,这里从北至南,曾经坐落着三个橡胶厂。

  包头市橡胶一厂是1961年在一个合作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69年开始生产工业胶板和汽车风扇带。1975年专门为包头拖拉机厂配套生产拖拉机轮胎。1979年开始生产传动带、运输带等产品,1987年同内蒙古一机厂开展合作。

  包头市橡胶二厂是1969年由一个修绱鞋合作社演变而来的。1973年开始生产自行车外胎,到八九十年代产量达到20多万条。包头市橡胶三厂前身是建于1961年的第二合作鞋社,1970年开始将布鞋转为生产胶鞋。八九十年代主要生产绝缘胶布、电瓶隔板。

  橡胶厂南侧是包头市电镀厂,是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也是电镀专业厂家,主要以电镀加工为主,兼营民用产品。再往南便是包头市社会福利制鞋厂,目前厂大门的字迹依然可辨。这个厂1958年建厂,经过近30年的发展,年产布鞋70万双,品种齐全、花色新颖。可以生产注塑布鞋、缝绱布鞋、皮鞋、冷粘鞋、布鞋精胶鞋五大类,一度成为自治区民政系统最大的制鞋专业厂家。

  在东大桥东侧曾经坐落着四家陶瓷厂,加上东兴地区的鹿峰陶瓷厂,是继“佛山、博山”陶瓷基地之后,当年包头市计划打造的“青山”陶瓷基地。这四家企业分别是包头耐火厂、第二耐火厂、第一瓷厂、建筑瓷厂,有职工近5000多人。其中包头耐火厂和第一瓷厂原是一个厂分出来的。

  今年3月份,笔者和几位文史爱好者准备拍摄耐火厂的厂区,但是来晚一步,原厂区刚刚被拆除,只留下一个锅炉房和釉面车间,釉面车间也已经改造成一家大型酒店。好在办公楼和俱乐部及澡堂等还保留下来,一座三米多高的主席塑像和照壁也完好无损。

  包头耐火厂原址解放前在现在的公积板村,在支援包钢建设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六十年代这个厂的釉面砖车间分出,组建第一瓷厂,家属厂后来组建为第二耐火厂。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个厂引进了一条年产70万平方米的地砖生产线,使包头的千家万户第一次铺上了自己生产的地砖,企业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随后,第一瓷厂不失时机也引进一条地砖生产线,产品供不应求。

  这两条生产线彻底改变了包头居民地面装饰材料,由以前铺设黏土砖、水泥、水磨石改为釉面地板砖。1994年包头鹿峰陶瓷公司生产出抛光玻化砖,将地面装饰材料又提高了一个档次。1997年第一瓷厂与美国西湖公司投资公司共同组建大华陶瓷有限公司,形成年产高档内墙砖320万平方米的生产能力。经过几年的发展,无论是内墙砖还是地面砖,都实现了产品的更新换代。但是随着南方陶瓷产品的不断涌入,这几家企业的产品市场空间越来越小。

  2005年,总投资4亿元的东河综合治理工程竣工,东河由包头的“龙须沟”变成了一个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的城市景观。在晨练的队伍中有许多企业的退休职工,他们伴随着昔日的企业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说起当年创业的艰辛,他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讲不完的故事。时光荏苒、岁月更替,但他们为包头发展作出的贡献会被后人铭记。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