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尔盖:护一“湾”清水 筑生态屏障
内蒙古新闻网  19-10-29 16:04  【打印本页】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前言:

  采集黄河水、寻访黄河情、触摸黄河心。10月17日,“2019行走黄河——人民日报大型融媒体报道”在海拔4600多米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黄河源头正式启动。10月19日,由人民日报、人民网编辑记者组建的采访团队来到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四川若尔盖县,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何在湿地保护、沙化治理、生态旅游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守护一方草丰民富。

  鹰隼翱翔于蓝天,牦牛奔突于草地,牧人的歌声从远处飘来。深秋的若尔盖草原,被阳光染成绚烂的金色。站在法螺景观台上极目远眺,一条壮阔的水带,穿越千山万壑,一路欢歌,奔袭而来。这就是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从高天狂泻而至,进入四川省若尔盖县境内,吞下温婉羞涩的白河,突然一个潇洒的原地转体,在青海、甘肃、四川三省交界处,形成了壮美的黄河九曲第一湾。

  若尔盖县,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素有“中国黑颈鹤之乡”、“中国最美湿地”、“中国西部高原之肾”和“云端天堂”等美誉。近年来,该县在湿地保护、沙化治理、生态旅游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打响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生态保卫战,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湿地保护还野鸟以天堂

  10月21日,一夜大雪,让整个若尔盖草原变成了茫茫雪原。一大早,三五成群的游客已经扛上长枪短炮,来到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花湖生态旅游区。木质栈道上,积雪松软,踩上去沙沙作响。

  “快看!黑颈鹤。那边,拍到没有?”

  “这边,狐狸,还有狼……”

  每当有野生动物出现,总会引起游客们一阵低声地惊呼。

  “‘花湖’藏语为‘措恰扎’,五彩斑斓的意思,是当地老百姓心中的圣湖。”随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花湖”的“花”,不仅仅指花朵,还包含各各种色彩的意思。

  大雪初霁,阳光穿过云团,如万枚金针亮亮地刺向湖面。波光粼粼、水天一色的花湖,游鱼出没水草,野鸟展翅鸣和。一丛丛被霜雪染红的水甜茅,在朝阳映照下更显艳丽多姿。

  “以前当地老百姓到这里来朝拜,会往湖里放生。放生的鱼类都是从市面上买回来的,很容易造成外来物种入侵,破坏脆弱的生态平衡。”县旅游景区管理局局长李亚飞说,人们进来的时候,有的骑摩托,有的开拖拉机,甚至一家人在这里吃吃喝喝,这就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过去的开沟放水、围湖造田,后来的过度放牧更是重要原因。”

  晨曦中的花湖湿地。人民网记者陈曦摄

  “通过这么多年的治理,花湖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提升。”李亚飞说,“当地老百姓已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破坏的危害,明白生态环境与自己是共生共荣的,自然就积极主动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了。”

  花湖生态旅游区自1999年开始建设以来,湿地湖泊面积从215公顷扩大到650公顷,恢复了湖泊周边半沼泽和干沼泽892公顷。这里是全世界保存最完整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泥炭储量近71亿立方米,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在这里,被誉为“高原精灵”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已由过去的400余只增加到了现在的1000余只。

  行走间,一群黑颈鹤从湖面飞过,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索朗夺尔基立即举起一直挂在胸前的相机。“它们最迟11月就要去贵州的草海、云南的大山包过冬了,明年3月14日左右再飞回来,路上要飞3-4天。我们得密切关注它们的动向,好通知那边的工作人员迎接客人。哈哈哈……”这位藏族大个子,每说一句话,都会以爽朗的笑声结束。

  “我们给10只黑颈鹤装了GPS定位设备,以掌握它们的行踪。它们还有名字,藏族小孩的名字。”索朗夺尔基说,“我们会告诉云南、贵州那边的工作人员,今天‘扎西’飞到了哪里,明天‘梅朵’就要到了。”

  谈到高寒湿地泥炭,索朗夺尔基告诉记者,泥炭就像海绵,1公斤泥炭可以吸水8公斤,丰水季节储存,枯水季节排放。“泥炭生长非常慢,厚度一万年才能长1厘米。”

  据了解,花湖生态旅游区2005年被国家林业部(现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黑颈鹤之乡”,2008年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湿地”。

  沙化治理披荒漠以绿洲

  汽车翻过一道软梁,折进一处两边山丘相夹的开阔谷地。抬眼望去,一片规规矩矩的长方形格子图案,密密地罩住整个山头及缓坡。格子中,星星点点的高山柳和披碱草,在阳光下泛着柔嫩的光泽。

  这里,是位于若尔盖县辖曼镇西仓村的土地沙化“第43号小班”治理现场。

  “以前这里还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牧场,但随着气候变暖、水位下降、过度放牧、鼠虫危害等原因,就逐渐沙化了。在治理前,这里全是一片一片的黄沙。一遇大风,就黄土漫天,治理难度很大。”县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和科技产业股副股长刘海金告诉记者,从2017年9月开始,县上就大力投入沙化治理,而治理流沙的首要任务就是固定沙地。

  “先把一根根45厘米长的高山柳桩打入沙地,地面留20厘米,然后用柳条绕桩编成4米×2米的方格,这就形成了一个柳沙障,进而控制了沙土的流动。”刘海金说,每一个方格内丛植3株高山柳,同时种植披碱草。一旦沙土不再流动,加之当地老百姓自发撒进的牛羊粪,土壤肥力逐渐提高,种植的高山柳和披碱草成活率就很高,其中高山柳可以达到80%。

  “通过2-3年的治理,这里植被会大大提高,生态环境会明显改善。”刘海金信心十足地说。

  沙地松软而细滑,其中的柳树和草苗,看上去稀疏柔弱,却仍顽强地在高寒沙地上生根发芽、开枝散叶。采访间隙,刘海金总望着远处发呆,目光穿过黄沙,他或许已看到了成片的绿洲和成群的牛羊。

  柳沙障治沙已初见成效。人民网刘浏摄

  “再不进行草地保护,现在放牧的牛羊,将来就可能就会变成骆驼。”谈到草地沙化,县委书记泽尔登眉头紧锁。他说,黄河流经若尔盖长达148.8公里,雨季径流量增加29%,枯水季增加45%。然而,随着畜牧超载越来越严重,土地沙化速度曾一度达到10%。2014年,全县沙化面积已超过8万公顷。

  “所以,限牧还草、限牧还湿势在必行。近年来,全县每年投入大量各级财政资金,给予因限牧造成损失的牧民进行经济补偿,效果显著。”泽尔登告诉记者,自2016年启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以来,全县已累计投入9000万元,以一次性补助还湿、季节性限牧还湿、禁止性退牧还湿、草畜平衡试点等方式,探索湿地生态系统最佳的保护模式。

  “现在老百姓生态意识增强了,他们亲眼看到了草原沙化带来的恶果。以前一个劳动力要养25头牦牛,现在他们用村规民约自己约定,一般就只养10-15头了。”泽尔登说,“限牧还草剩余的劳动力,就向旅游和生态等公益性岗位转移。公益性岗位主要用于河流、森林、草原的管护。湿地核心保护区每户一人就业,每年有8700元的收入。”

  保护与治理双管齐下。

  今年,若尔盖县正在建设施工的沙化治理项目有3个,治理面积近2万公顷,总投资21335万元。通过阻风固沙、恢复植被等综合治理后,植被覆盖度有所增加,流动沙被明显固住,沙移现象在逐渐减小。

  生态旅游谋发展以新路

  浓雾渐渐散去,站在位于若尔盖县唐克镇后山海拔3600米的法螺景观台上,黄河九曲第一湾的美景尽收眼底。

  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奔腾而来,在广袤无垠的若尔盖湿地形成了一个接近180度的回头弯,成就了著名的黄河九曲第一湾。黄河和白河将这里的草原分割成无数河州、小岛。这里水流平缓、蜿蜒曲折,红柳成林,水鸟翔集,素有“水上蓬莱仙境”之美称,被中外科学家誉为“宇宙中的庄严幻影”。

  落日时分,当夕阳一点点变红,整个河谷笼罩在一片金黄之中。

  “每年6-8月是若尔盖旅游旺季,也是看黄河九曲第一湾美景的最佳季节。尤其是日出日落,堪称天下奇观,不看绝对遗憾。”景区副总经理张黎明说,看日出,早上5点30分到7点最好,看日落,下午5点到7点最好。

  2014年,黄河九曲第一湾景区创4A成功,景区基础设施已能满足游客各项需要,当年就接待游客5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520万元。

  “好多外省人,甚至外国人,比如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的游客,抱着寻根问祖的心态来看黄河。与他们聊天,他们常常会谈起华夏文明与黄河的关系,很虔诚。”张黎明说,旅游业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本地出产的奶、牛肉、牦牛绒制品等,都能很好地销售出去了。本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逐渐干起了导游、酒店及餐饮服务等工作,实现了从传统的农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

  远眺黄河九曲第一湾。人民网刘浏摄

  沿着木质观景长廊下山,在山腰遇见一群牦牛在悠闲吃草。其中一只牦牛扭着头斜眼看着游客,似木雕般一动不动。一位游客觉得有趣,就举起了相机。

  交谈中,得知此人来自台湾,姓许。“我是台北人,十多年前就来过大陆,这几年更是来得越来越多了。我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大陆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每次来感觉都在变化。像黄河第一湾这么壮美的奇观,天下独有啊。我每看一次,就为咱们伟大的中华民族骄傲一次。”

  临别时,他紧紧握住记者的手,同时望着山下的黄河喃喃自语:“我要告诉他们,我们的根在哪里。我要让他们,让他们来看看……”许先生厚大的手掌传出一股力道,沉稳而不容置疑。

  近年来,生态旅游在若尔盖已日益兴盛起来。

  同为发展生态旅游的花湖景区,从2018年起就投资1.3亿元,按照4A级景区的要求进行配套设施建设。而今,景区内已处处可见“鸟在天上飞、鱼在水中游、花在湖中生”的绝美景色,游客也越来越多。

  “从业人员中80%以上为当地农牧民。”李亚飞告诉记者,借力景区的发展,当地一批年轻人已开始自主创业,比如开设牧家乐、帐篷宾馆等。他们有了更好的营生,自然就减少或干脆不搞畜牧业了。

  若尔盖,正从传统的畜牧业大县向旅游大县转型。今年,截止到9月,全县共接待游客逾19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近15亿元。

  跑马大草原、湿地观飞鸟、登高眺黄河……得天独厚的若尔盖,正按习近平总书记“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大搞生态治理,努力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为保护“中华水塔”,谱写着新时代绿色发展的大美华章。(记者陈曦)


[责任编辑: 白静]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