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生态牌谋致富路——我区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之三
内蒙古新闻网  19-10-29 23:13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今年5月,通辽市科左后旗上了热搜。

  当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2019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上,作为110个入选“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中首批公布的24个案例之一,来自科左后旗的代表向与参会嘉宾分享了他们“生态修复促脱贫”的经验做法。此前,自治区政府网站发布公告:科左后旗正式退出国家级贫困旗县序列。

  沙化面积一度达到近80%、农牧业人均纯收入仅为83元的国家级贫困旗县科左后旗,如何实现华丽转身?面对生态和民生的双重压力,科左后旗紧握生态“金钥匙”,探索既让沙地增绿、又让群众增收的发展路子。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该旗51.7%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治理,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6.58个百分点,贫困人口年均增收738元。

  科左后旗生态扶贫的成功案例,是我区近年来增绿减贫的一个缩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扶贫的“绿战”,内蒙古硕果累累。

  保护生态环境“为民”

  乌兰达坝苏木是赤峰市巴林左旗的水源地之一,境内的乌尔吉沐伦河被称为当地的母亲河,经过几年禁牧,这条一度断流的河在今年重新焕发生机。

  “禁牧,一开始心里挺不理解的,现在我是服气了。生态恢复后,这条河的水流量是过去的两三倍。以前,我们一亩草场只能打100斤左右干草,现在可以打300斤,每亩草场增收120元。”新浩特嘎查贫困户图门巴雅尔看着院子里高高摞起的打成捆的干草,心满意足。为了配合当地的禁牧政策,去年,他主动把200只羊换成了5头牛。

  图门巴雅尔说:“过去羊多,漫山遍野放牧,不仅破坏草场,羊还不容易上膘,有时候一年都出不了一次栏。现在水草好了,牲畜长得也好,国家还给禁牧补贴,今年预计纯收入能达到3万多元,咱是真得了实惠了。”

  草原增绿、牧业增效、贫困户增收,赤峰市以生态建设促脱贫攻坚的发展之路深得民心。

  历来,生态恶化与贫困发生相互交织,想要打赢脱贫攻坚战,生态保卫战是题中之义。

  2016至2018年,我区累计投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资金28.2亿元,用于贫困旗县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并优先吸纳贫困人口参与工程建设。同时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深入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系统治理。大力推广合作造林模式,加大森林抚育力度,实现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齐头并进。

  我区还将符合政策条件的贫困嘎查村、贫困户全部纳入退耕还林还草范围,将70%以上的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建设资金安排到贫困地区,并逐步扩大生态保护补偿范围,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建立参与受益机制,让更多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增收。

  落实补偿政策“惠民”

  迎着晨光,兴安盟突泉县六户镇和胜村贫困户庞金龙穿上生态护林员的紫色马甲,骑上摩托车朝着和胜村周围的林地驶去,开始一天的巡护工作。

  “有了生态护林员的工作,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完成管护任务,每年能享受国家护林补助1万元。”作为村里的第一批生态护林员,庞金龙对现在这份工作很珍惜。

  因为腰部受伤,庞金龙这两年一直在家里养伤,原本殷实的家庭陷入困境。靠着每年1万元的收入,去年庞金龙买了8只羊,开始发展养殖业,现在年收入达到2万元。庞金龙说:“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脱贫不是问题!”

  一人护林、全家脱贫,这样的例子如今在内蒙古并不少见。截至目前,自治区已为1.1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了公益性护林员岗位,年人均补贴1万元。2018年,共投入10.76亿元实施贫困旗县林业重点工程385.95万亩,纳入公益林补偿面积1.2亿亩,补助资金15.7亿元,新增公益性护林员岗位3500个。

  大后山绿了,穷山沟变了。今年,固阳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25.1万亩、退耕还草工程4万亩,工程覆盖贫困户1039人,人均年增收3000元。

  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学礼家住包头市固阳县金山镇协和义村,自家的20亩土地全部属于退耕还林范围,按照每亩补贴150元计算,张学礼每年能拿到3000元补贴款。“退耕还林补的钱,加上当生态护林员一年挣的9600元,日子宽裕多了。”

  千难万难,只要实干就不难。近年来,我区不断做大生态补偿脱贫蛋糕,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扩大覆盖范围,健全各级财政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促进贫困人口补偿收入稳步增长,累计投入46.8亿元用于贫困旗县国家级公益林补偿,7.6万名贫困人口受益。

  (小标题)做强绿色产业“富民”

  库布其,中国第七大沙漠。治理前,是京津冀三大风沙源之一。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当地用产业化思维谋划沙漠治理、生态建设,在保护生态环境中保护生产力、在改善生态环境中发展生产力,形成了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六位一体”的生态产业综合体系。经过30多年治理,库布其三分之一的沙漠面积被绿化,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超过10万人,“死亡之海”变成了“希望之海”。

  今年,39岁的贫困户赵瑞和亿利资源集团签下清洗光伏板和甘草养护的“责任状”。“有了协议,收入就稳定啦,我每年只要清洗光伏板不少于4次,就能获得2.4万元的收入,感觉干劲一天比一天足!”作为生态扶贫的新模式,亿利资源集团的生态光伏治沙项目在建设期间已带动1000多人脱贫,人均增收1万元。

  实践证明,只要扶贫产业定位精准,扶贫工作与生态保护就能实现有机结合。只有让贫困群众从守护绿水青山中收获真金白银,他们的内生动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

  “感谢政府帮我协调贷款,今年我种了5亩葡萄,又跟宝润红酒公司签了订单,保证了销路。我要扑倒身子好好干,把贫困户这个帽子摘掉!”家住兴安盟突泉县突泉镇新生村的卢金贵信心满满地说。

  今年,突泉县计划新增果树经济林面积近1.16万亩,其中以宝润红酒为依托,通过“企业投资+扶贫贷款”,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优质葡萄0.2万亩,促进贫困户脱贫1000户。荒山增绿、百姓增收,突泉人正在奋力书写山青、业兴、民富的新篇章。

  依托并发挥贫困地区生态资源禀赋优势,选择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市场相对稳定的特色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精心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打造生态产业,内蒙古把“美丽”变成了“生产力”。(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李晗)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