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秋季,可在伊金霍洛旗,雏菊还在争奇斗艳,路边的草坪和街道中间的景田还是郁郁葱葱,尽管柳树、槐树、杨树正在次第浸染秋天的“油彩”,但绿色依然还是主色调……伊金霍洛旗的秋季绿意犹存,正是得益于城市“五横六纵两支流”的水系工程建设。
今年以来,伊金霍洛旗使出“绣花功法”,率先活用“疏干水+中水”。借助阿镇城区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征,实现城区水系全程高水位自流,变“静”水为“活”水,促进水体净化。
同时,将剩余水源引入红庆河和苏布尔嘎两个农业大镇,补充农业灌溉用水、降低生产成本,补充“七湖八淖”水源,改善生态环境,解决“两缺一弃”难题,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按照“海绵城市”理念,一方面将城区水系打造成下沉式绿地,承接和贮存汛期雨水,缓解城市防洪排涝压力,解决汛期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水的三种形态,变水为雾、变水为冰、变水为雪,为城市降温、增湿、除尘。
一个水字,引来一次转身。全域水系打通之后,在河流和湖泊的润泽之下,伊金霍洛旗空气湿度进一步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气候和人居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彰显历史担当,也蕴含治理智慧。今天的伊金霍洛旗,早已褪去了黄土铺地的尴尬,重现往日草长莺飞、葱葱郁郁的美景,久违的戴胜鸟儿又回到了自己的育雏之乡。这不仅仅是昔日美景的重现,也是伊金霍洛绿色生态的回归。
不仅如此,伊金霍洛旗对未来已有一个成熟的构想,巧妙地将生态包袱化为生态资源,以“绿”托底,积极开发生态旅游文化产业。
如今,在伊金霍洛旗,果园经济林、成吉思汗国家森林公园、采煤沉陷区等形成多位一体的综合整治开发模式,一张张崭新的面孔,汇集成绿色“洼地”,将以厚积薄发之态势发挥强大效应,“认证”伊金霍洛旗的新形象。
改变,总会让人满怀期待。在伊金霍洛旗,绿色发展带来的改变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变革城市水系开拓宜居空间,整治矿区风貌壮草木山河,兴旺生态旅游筑富民之路,一系列举措,折射出转型升级的理念攀升,浓缩着绿色生态的持续接力,也换来了伊金霍洛旗的天朗气清……而这一系列变化的背后,是伊金霍洛人精耕细作,对“青山绿水”的殷殷守望和永续绿色生态发展之脉的成功力作。
生态崛起,铿锵前行。以前,脚下的这片土地和滚滚的林海哺育了一代代天骄儿女;未来,更加勤劳勇敢的伊金霍洛人将继续砥砺耕耘,守护好这片沃土,在迈向幸福的路上铿锵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