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的塞外青城,群山层林尽染。在市区通往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的金盛路旁,一块高高矗立的宣传牌匾与蓝天交相辉映:“要用森林改造环境,把荒沙地变成林地,我们要建设一个更美丽的中国。”
承载着“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的绿色梦想,守护着为建设一个更美丽的中国而努力奋斗的初心,这个本土生长名叫“蒙树”的生态企业,以荒山生态修复、林下经济开发等为核心业务,以荒山植树造林、森林碳汇交易为核心产业,以先做生态、再做生意为经营理念,努力践行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与担当。
不忘初心,蒙树一直在路上
行走在内蒙古盛乐国际生态示范区的山间小路上,10年前在荒山秃岭种植的樟子松、油松、云杉、果树等树苗已经长得高大挺拔,绿压压覆盖着一望无际的山丘。这里是内蒙古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带,是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更是近50年来中国荒漠化进程较为严重的区域。
致力于探索适应气候变化的干旱半干旱区关键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案,蒙树生态团队从气候适应、植被恢复、水资源管理、绿色产业四个方面进行生态修复及探索和研究,在位于和林县内蒙古盛乐国际生态示范区,严格按照国际碳汇造林要求实施项目,成功恢复了4万亩植被严重退化的黄土丘陵,将林草覆盖率提高到了85%,在未来30年内可固定二氧化碳22万吨,不仅实现了内蒙古地区“碳汇林”的率先种植,而且成为全国第三个获得联合国CCB(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的金牌认证项目。企业负责人应邀参加并在第21届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进行主旨演讲,其绿色发展模式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关注,“内蒙古盛乐国际生态示范区”项目也获得了本次大会的“生态转型中欧绿色奖”,得到了来自世界的认同。
蒙树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生态项目的实施让区域地植被种类从开始的不足30种,达到了现在的77种,消失的狐狸、獾等兽类,斑翅山鹑、环颈雉、阿穆尔隼、凤头百灵等鸟类又频繁出现在项目区中。除了生态效益,项目也为周边农户带来了实惠,项目区共涉及当地4个乡镇、13个行政村的2690户农户,在计入期内,创造的净收入达4918万美元,受益人口达10000余人。
通过节能降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通过植树造林增加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目前,企业正探索个人参与碳减排行动的发展模式,通过捐献与认养小树来消除“碳足迹”,引导身边人群走进更加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员工们表示,要为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作出应有的贡献。
牢记使命,草原树到中国树的担当
你知道吗?一个近50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在没有空调和采暖设施的情况下越冬,屋里依然温暖如春。全面采用高效能保温技术、清洁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降噪除尘系统等低碳环保技术,经测算,一个供暖季就可节约标煤308吨,相当于减少了719吨二氧化碳的排放。换句话讲,相当于减少了100辆排量为3.0的汽车行驶38600公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走进位于和林格尔县盛乐经济开发区的蒙树生态科技研究院,热气扑鼻。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家以生态科技为核心方向的研究机构,蒙树致力于林木种质创新、生态治理模式探索及示范区建设,并积极推进生态修复等科研成果转化。目前已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樟子松育苗基地和适合北方高寒地区生长的优质乔木树种培育基地,在包头、巴彦淖尔、赤峰,河北张家口、沧州、涿州等十余个地区建设苗木基地50000余亩,形成了“选、育、繁、推”一体化的育种模式,培育出具有抗旱、抗寒、抗风沙、抗病虫害高抗逆性特点的树种应用于生态建设中,形成了辐射“三北”地区的苗木基地布局,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苗木保障。
与此同时,研究院还承担了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重大科技专项,与国家林木育种工程实验室共建了“协同创新中心”,成立林业生态建设院士工作站,带动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突破了生态建设关键技术制约,加速了成果转化。
围绕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蒙树靠技术实力承接了以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的重要项目——老牛冬奥碳汇林项目。“项目核心区位于冬奥会的举办地张家口市崇礼区及赤城县、怀来县的交通要道沿线,种植乔木约230万株,与草、灌植被相结合,将恢复3万多亩荒山荒地。”蒙树集团副总裁铁英介绍说,老牛冬奥碳汇林30年的项目计入期内,可以吸收大气中约38万吨的二氧化碳,项目的实施和未来的森林管护,还将为当地社区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为精准扶贫作出影响深远的贡献。
随着张家口市宣化区储备林基地、清水河县百万亩扶贫林果基地、崇礼冬奥赛事生态廊道景观提升工程、老牛冬奥碳汇林等项目的建设,目前蒙树已实施近百项生态恢复和建设项目,并在碳汇造林方面引领了行业发展,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范例,蒙树也从“内蒙古树”逐渐成为“中国树”,并向着“世界树”迈进。
将国家战略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构筑绿色内蒙古,建设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这棵茁壮成长起来的“小树”立下大志愿,要在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过程中,牢记使命担当,为建设一个更加美丽的中国贡献力量。( 首席记者李海珍 记者冯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