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乃至内蒙古地区凡是弹琵琶、吹小号的人,都或多或少与这样一个老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是他的学生就是受过他指点的,年龄小一些的,更是他的学生的学生。
包头乃至内蒙古地区文艺界的人,都或多或少受到这样一个老人的身教:他的乐观向上、他的淡泊名利、他的清正自守、他的助人为乐、他的诲人不倦、他的真诚坦荡,影响着周围的人们。
演奏者、教育者、文艺事业的亲历者、见证者……他的身上有太多的标签,可是他始终认为,“我就是一个一生都在音乐中度过的人”。
无悔青春:朝鲜战场
李凤桐,1933年出生于北京房山周口店。父亲是一个裁缝,但他不愿意跟着父亲学艺,而是跟别人学了修自行车。1950年,刚满17岁的他,就背着家人报考了解放军石家庄高级步校。1951年,因朝鲜战争爆发,他提前毕业并被分配在中国人民志愿军209部队文工队,成了一位奔赴前线入朝参战的文艺战士。
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出色地达到了中央军委对入朝文艺战士“一专三会八能”的要求,除了弹奏三弦专业外,还学会了搭舞台、点汽灯、打竹板、吹口琴、教歌演戏、疾书战报等本领。给舞蹈、话剧、相声等演员打下手,自己动手做布景、做服装、管服装、管灯光,各种工作都能上手。
他深有体会地说,在这段短暂的岁月里,锻炼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习惯,培养了自力更生的精神,坚定了从事专业的信念。同时,也奠定了他“学做人、办实事”的基础。
在朝鲜期间,他与战友把歌舞、快板等精神食粮带到每一条战壕和坑道,从高山到树林,从平壤到上甘岭,他们的歌声响遍了朝鲜的解放军驻地和战场。他们既是宣传员又是战斗员,他们每到一处的演出,深受战士们的欢迎,活跃了战场的气氛,鼓舞了战士们的斗志。
在演出之余,他又担负起为炊事班砍柴的任务,一次去砍柴时,美国飞机轰炸过来,他和战友王保舜滚下沟去,躲过了一劫,再爬上沟时,发现两捆柴已经被炸为四截。
在朝鲜期间,他被评为五好战士,回国时他已是文工团的班长了。
拜师学艺:京津两地
1952年,抗美援朝停战,李凤桐随着大部队回了国。部队进行了改编,李凤桐和文艺工作队的同志大部分留在了国家建设工程部建筑二师文工队。后来,建筑二师又与天津建筑二公司合并,成立华北包头建筑总公司(即包头华建公司)。
他经组织推荐,拜北方琵琶演奏家李庭松(中央乐团李光祖之父)学习琵琶。李庭松收他为徒时曾教导他:“我把艺术传给你,你把艺术传给你的弟子,你的弟子再把艺术传给他的弟子,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东西是艺德,本本分分,来不得半点儿虚伪……”李凤桐牢牢地记住了,学艺术专注,学做人认真。就这样,经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他终于学成并掌握了驰名中外的古典琵琶独奏曲:《霸王卸甲》、《十面埋伏》、《金蛇狂舞》、《浔阳月夜》等曲目。
建工二师文工队,1954年元月进驻天津市,驻地是王串场。他们到天津之后,全面向天津市各文艺团体进行学习、培训。把多批学员向天津市话剧团、天津人艺、天津市曲艺团、天津广播曲艺团、天津评剧团、天津音乐学院等单位派送培训。学习条件顺利、优越,机遇实难得,加之他们又是第一批回国的志愿军——“最可爱的人”。他们邀请了著名作曲家王莘和著名导演王惠芬到建工二师讲音乐、讲戏剧课。后来,文工队又请天津广播曲艺团马三立、张庆森、司马敬敏和常宝庭、白全福先生演出和辅导。不久,又派秦淑英、李凤桐到天津市曲艺团投师沈文祥、闫风华老师学艺。派李谱及李凤桐投师天津广播曲艺团著名弦师王海门、张剑平、司马敬敏等学习单弦。
在那个时代,名师好求,名师造就高徒。他们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三岔口》唱念做打,无一纰漏。文工队在天津观摩学习机会也很多。如总政的《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中国京剧院的《三打祝家庄》、《猎虎计》、天津市话剧团的《战线南移》以及国外艺术团体如保加利亚人民军歌舞团舞蹈晚会,捷克布拉格杂技团、罗马尼亚民间演奏团等。那年五一节,该师军乐队又在天津与多家乐队合作联合奏乐,庆祝五一节全市大游行,还在天津多个舞台与当地演艺团体联合演出,提高了技艺、锻炼了队伍、增强了信心,充实、壮大和武装了自己,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在天津短短的一年里,是文工队迅速成长、迅速成熟的一年,是闪光的一年,精彩的一年。
李凤桐转益多师,精益求精,“那几年,真是充实,名师愿意教,我也愿意学,那么多的技艺、技巧就是在那时候学的,我之后的演奏和教学,都是那时候打的基础。”
有人说“艺多不养人。”他反对这一论点,他说艺多不仅养人,还能育人,一专多能就是这个道理。1956年,他又在中央乐团从师小号专家范由群先生,专习这种对他来说是陌生的“洋玩艺儿”。从弹到吹,从民乐到西乐,两种乐器的融合使他的技艺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琵琶、小号,一个民乐、一个西乐,一个弹拨乐,一个吹打乐,李凤桐在这两个乐器上得到当时能够找到的全国顶尖名师的指点,加上他从小吃苦耐劳的劲头,成了包头吹小号、弹三弦的名家。
演艺传艺:包头40年
在“全国支援包钢,包钢带动全国”的时候,建工二师文工队为了支援边疆,建设包头工业基地,1955年元月从天津到达包头,并于同年九月正式移交包头市地方,改名为包头市文工团。从那时起,李凤桐随部队集体转入包头市文工团,后来调到内蒙古歌舞团,之后又调到包头市群艺馆,直到退休。他在包头生活了60多年,包头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李凤桐不论是在专业文艺团体当演奏员,还是在市群艺馆文艺组当组长,都是团里的台柱子。
在包头市文工团,琵琶独奏《霸王卸甲》、《十面埋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都是他的保留曲目。更多的时候,他都担任伴奏,不论是歌唱还是舞蹈,几乎每个节目都有伴奏,他是参与最多的一个。一次,在东河区文化宫演出,节目是单弦《各个工种都重要》,唱的内容是每个工种的人都说自己重要,互不服气,互不相让。唱着争着,三弦伴奏的弦突然断了。李凤桐反应非常快,一边接弦一边唱:“我说你们别争了,你们各个工种都重要,比方说刚才我的弦断了吧,你们谁也唱不成。”李凤桐的机智不但圆了场,还接好了弦,使节目顺利进行,大伙儿都为他的艺德叫好。从此以后,“李凤桐的弦断了谁也唱不成”,成了大家的一个口头禅,既是对他技艺高超、伴奏的不可或缺,也是夸他反应迅速的流行语。
当时的演出比较多,有时候还得下乡,一走一两个月,到固阳白云石拐等地演出。演出过程中,更体现了他的一专多能。每到一地,搬布景、做道具、配效果、打灯光、装幕布,不管是主角、配角都得上,李凤桐是最忙的。幕间休息,大伙儿都下了台,可是舞台不能冷场。这时,李凤桐的拿手好戏魔术上场了,要么就是带旋子的舞蹈,观众觉得热闹,其他演员也更好的准备了接下来的节目。“那个年代这样救场,谁都有过啊!”谦虚的李老表示。
演出团体是个大家庭,大家相亲相爱,互助互帮,史秀芸回忆了一个“李凤桐老大哥为我换药”的事:1961年演“刘三姐”时,我嗓子发炎,到医院去打青霉素针,因消毒不好屁股打针处发了炎,肿得厉害,完全化了脓,西医主张赶快开刀,但很多场的票都卖出去了,只好忍着,在台上来来回回的跑动,脓水就顺着裤腿往下流。当时很困难,没有吃药。团里管药箱的李凤桐老大哥找来了几片消炎片,用擀面杖擀碎,在演出中间休息,给我换药挤脓,坚持了一段时间,土法治病还真给治好了,这种无私关爱让我终生难忘。
这样的事太多太多,他的战友们说起来都感叹不已。
由于他们的努力,包头市文工团的演出,多次受到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有些照片,他至今还保留着。
学为所用,为不断培养人才,从20世纪60年代始,李老先后在包头市文工团、包头市群众艺术馆辅导、培养了众多艺术人才,迄今仍在从事专业艺术的学生就达300多人,这是他用心血、汗水和智慧浇灌的成果。现如今这一个个小号吹奏家或琵琶演奏家,有的任中央音乐学院讲师或教授,有的在内蒙古艺术学院挑大梁,有的被军队专业团体选走,还有的漂洋过海或教学或演奏……
退休之后:志在千里
“略显苍老的黝黑面孔,忠实地记载了他那饱经沧桑的人生,幽默豪放而又风趣的言谈举止,表现了他无拘无束、乐观开朗的性格。”这是入朝参战被戏称“娃娃班”的班长李迎春老先生(包头市文化局原文化科科长)对他的战友李凤桐的一段描写。
退休后,他开始教少儿弹琵琶、吹小号等。年逾古稀的他,不气馁、不服老、不退却,一心扑在少儿的艺术培养上20多年,直到80多岁。有人问他:“你钱够花、觉够睡,不缺少甚东西,本该休闲不休闲,图甚哩?”李老微微一笑说:“人生苦短,时间越少越焦急,今天培养出来的是苗苗,明天结出来的是果果,看着这些比什么都高兴。”
他并不看重自己的名气,不爱锋芒毕露,一向反对人们恭维他、张扬他。从艺半个多世纪,用他弟子们的话说,就是“实实在在弹琵琶,憋足力气吹小号……”
“他对艺术的追求,对艺术的酷爱,对艺术的敬业精神,听到、见到的人,谁不竖起大拇指呢!”他的老朋友张金祥说。
多年来,他教学琵琶、小号、三弦的学员多达千余人。这些学生出徒后,从事专业或半专业的就有300多人,学生们遍布全国各地。
就琵琶专业而言,成就显赫,令人赞叹。如考入天津音乐学院的李江玲、南京大学的王芳、哈尔滨师大的邢明媛、秦皇岛师大的胡杰、河南常香玉剧团的屈小光,选送到北京空军的乌日娜和考入内蒙古及各盟市各类艺术院校、选送到内蒙古各级专业文艺团体的真是数不胜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包头市于2004年8月2日举办的首届民族音乐会上,特邀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琵琶协会常务理事,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郝贻凡的加盟,为这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增光添彩,她那高超的技艺,令观众惊叹,也让李老欣慰。1971年,郝贻凡向李老师学习琵琶,后考入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1977年又考入中央音乐学院,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她的姐姐郝贻斐也师从李老,1970年被山西63军选走,曾任包头市文化局副局长,兼职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李老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为此,他被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等评为“优秀指导老师”,被内蒙古教育厅、包头教委评为“优秀艺才培育教师”。李凤桐认为自己的晚年很充实。的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的老年在学生的成长中幸福的度过。
李凤桐在教授学生之外,还利用闲暇时间整理地方音乐资料,《民间吹打乐简介》发表在《包头市文艺志史资料汇编》第一辑上,为包头的吹打乐留下了珍贵的史料。2004年8月23日,建工二师文工团暨原包头市文工团部分老战友、老同志50年后在包头再聚首。李凤桐和李迎春共同策划了《岁月如歌》的出版,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如今,当年建工二师的老人所剩无多,该书为当时入包的后人留下了父辈鲜活的回忆,也为包头文艺事业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李凤桐认为:“艺术总是人品的表现,因为它是心灵工厂的产品,不可避免地要泄露灵魂的秘密。”他的一生体现的是真诚和坦荡,是无瑕的人品和傲然的风骨,这也正是他受人尊敬的原因吧!(文/图 记者 李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