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在脱贫的道路上,通过党和政府帮扶,他从迷茫无望到自力更生,把追求幸福之心化为行动之行,在这场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改变了家庭的生活。
回顾奔跑在脱贫致富道路上的这几年,樊茂慧感慨地说:“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各级干部的真帮实扶,让我家能够迅速改变贫困现状,逐渐走上致富之路”。说这话时,他难掩脸上高兴的表情,同时也透露出一种通过双手劳动致富的满足感和踏实感。
大圪塔自然村辖于兴和县赛乌素镇天城梁行政村,与商都县紧密相邻,距兴和县城80公里。过去,村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然而,随着精准扶贫好政策的一项项的落实,村里的贫困户纷纷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樊茂慧就出生在这样一个贫穷而落后的小山村,性格内向的他只在村里上过5年小学,后来不得不为谋求生计放弃学习,开始了务农生活。通过自己多年的打拼奋斗于1992年冬天结婚,婚后一年多妻子生下了可爱的儿子,虽一家人过着清贫般的生活,但是也其乐融融。
天有不测风云。2004年春天,樊茂慧的父亲患上了癌症,并于当年去世。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以及给父亲治病时欠下的高额医疗费,迫使樊茂慧携妻带子前往包头市打工。谁知,屋漏偏逢连夜雨。2006年,因家庭矛盾,樊茂慧妻子离家出走,留下当时不到10岁的儿子。
由于妻子的离家出走,樊茂慧的心情非常低落,整天无精打采。原本性格内向的他,越发缺乏自信,更是对生活彻底失去了信心,并慢慢地沾染上了酗酒的陋习,晚上喝白天也喝,一顿不能少,偶尔自己还加一顿,而且越来越严重,就靠酒精麻痹自己。面对樊茂慧的状况,他家人也是想遍了各种方法,但是任凭怎么劝,都没有用。最后樊茂慧患上了严重疾病,病情一天天加重,家人迫于无奈只好将他拉回老家准备后事。谁料,回到老家无人照看,又没有经济来源买酒喝,樊茂慧的病情却逐渐好了起来,但是穷苦的生活仍然没有摆脱。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全面开展,给他们带来了奔向幸福生活的极大信心。2015年12月14日,樊茂慧向村委会递交了贫困户申请书,经过镇领导干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摸底调研、村民小组认真评议,发现樊茂慧家中存在劳力少、缺乏技术、房屋破旧、生产生活资料不齐全等困难,特别是缺乏脱贫致富自信心。2016年3月通过一系列程序确定了他成为本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一员。
了解这一状况后,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对其实施了扶贫与“志智”双管齐下的帮扶措施。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对于长期处于贫困的樊茂慧来讲,因看不到脱贫致富的希望,导致内心脆弱,生活缺少奔头。镇领导干部、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等人为转变这一现状,加大了向其宣传扶贫政策、脱贫致富先进典型案例等激励引导工作,通过宣传引导,酒桌前再也看不到樊茂慧的身影。
生活往往眷顾勤奋的人,青睐有志气的人。2016年以来,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结合实际情况和脱贫意愿,对樊茂慧从产业扶持、养殖牛羊、低保补贴、保洁员上岗、入股分红等几方面实施了精准帮扶。在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的帮扶下,樊茂慧自身不断努力,现已养羊11只、养牛2头。帮扶干部又帮他上报了今年的危旧房改造项目,目前危改房屋已完工,他这为了住的舒适暖和,自己又花钱购买了暖气设备,新年就可以在新房里面过了。通过一系列帮扶以及他个人努力,樊茂慧家庭状况得到了明显好转,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家庭收入也持续递增,同时也让他坚定了脱贫致富信心和决心。
精准帮扶让樊茂慧看到了曙光,有效激发了他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避免了“等靠要”思想,让他的生活有了彻底的改变。樊茂慧还在规划,等养殖再成熟一点,儿子有份稳定工作,给儿子成个家。当年连走路都底气不足的樊茂慧,如今是昂首挺胸,干劲十足,真正体现出了“精准扶贫”的意义和效果。他的例子也充分说明了只要踏实肯干,一定能够拔掉穷根子,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
“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话语振聋发聩。实现脱贫最需要依靠的是人的力量,同样,脱贫的目的也是为了人。樊茂慧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践行着这一思想,在这条广阔的道路上,樊茂慧依然在奋进中…… (钟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