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牧吉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办“图牧吉”西瓜节。
志愿者到突泉镇东发村开展迎新春送福、送春联进万家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科右前旗俄体镇双胜村“我脱贫、我光荣、我奋斗、我幸福”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主题宣讲活动。
阿拉达尔吐苏木开展“弘扬雷锋精神,培育时代新人”志愿服务活动。
卫生志愿者走进社区为老人义诊。
扎赉特旗农牧和科技局“新时代文明实践农牧科技职院服务队”开展“服务三农”活动。
六户镇钢铁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秧歌务传情、粽香飘端午”活动。
乌兰牧骑文艺志愿者走进敬老院慰问老人。
文明交通劝导志愿者在路口协助交警指挥交通。
□胡日查 高敏娜 李名超 孟托
迎着冬日的暖阳,漫步在扎赉特旗图牧吉镇青龙山嘎查,广场上跳舞的大妈们面带笑容,孩子们欢乐地荡着秋千,干净整洁的院落……一幅生态美、生活美的宜居乡村新画卷映入眼帘。
“现在我们嘎查的环境卫生根本不用雇人收拾,老百姓自家周边不用说,几条主路都是大家轮流收拾,只要看见路上出现垃圾碎屑,村民都能自觉捡起来!”青龙山嘎查党支部书记胡海说。
青龙山嘎查推进移风易俗、创建文明乡风只是兴安盟开展新时代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带来变化的一个剪影。自2018年以来,兴安盟在全盟范围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型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使87个示范嘎查村、6个文明实践中心、49个实践所、544个实践站、3000多支志愿服务队伍、145017名志愿者成为新时代文明传播的“灯塔”,把文明实践新风吹进了农牧民的心坎,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强大内生动力,为推动乡村振兴汇聚了磅礴的精神动力。
夯实工程组织基础释放志愿服务潜力
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大举措,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满足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战略之举。
今年以来,兴安盟以6个旗县市同步挂牌成立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载体,强力推进新时代农牧民素质,提升“千村示范、万村行动”、爱党爱国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文明创建等工作,着力提高全盟农牧民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聚焦脱贫攻坚中出现的精神短板,着眼实现乡村振兴的长远目标,群策群力实施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全面融入乡村振兴样板区、绿色发展引领区、生态文明示范区、民族团结模范区、从严治党阳光区的同步建设当中,为生态兴安绿色崛起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在推行新时代文明实践工程中,兴安盟在空间上精细“布点”、在力量上精准“布局”、在渠道上精致“布线”,抓“全域创建,共同提升”,涌现出了乌兰浩特市“7+2”模式(思想、文明、政策、技能、创业、法治、文化“七大素养提升行动”,推行积分制管理、开展四讲四干)、阿尔山市“文旅融合发展促文明”模式、扎赉特旗“文明提升五大行动”(思想素质、文明素质、文化素质、生产技能、法律意识)、科右前旗“3+2”工程(农牧民思想素质、文明素质、文化素质提升工程以及基层治理水平提升、乡村品牌打造工程)、突泉县“三进三提升”模式(农民进夜校、活动进广场、文明进家庭,扶贫、扶志、扶智“三提升”)、科右中旗“一学一带两转三改”等典型做法。
此外,摸索完善激发农牧民内生动力的“积分超市”制度和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的“志愿奖励”办法,抛砖引玉、启发思维,推动各地形成更多符合“老少边穷”地区实际、可复制、可推广的“兴安经验”。
统筹共建,协同发力。兴安盟在6个旗县市同步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行“5+5+X+N”模式,即搭建“中心、所、站、基地、点”五级载体;整合各类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打造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五大平台;组织“县乡村”三级志愿服务队伍,放大“X”这个最大变量,吸纳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和个人,扩大“N”这个最大增量,深入基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精准“布局”,凝聚各方力量。通过横向联合“扶贫、农牧、金融、卫健、司法、妇联、民政、林草”等20余家部门,围绕宣传普及党的理论政策、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移风易俗、激发农牧民内生动力等8个方面内容,制定120条具体工作任务,实行了清单制管理。
精致“布线”,打通线上线下两个服务渠道。以盟本级为单位,建立覆盖各旗县市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网络平台,实现了志愿服务资源的跨旗县调配和跨区域共享。各旗县均可通过平台的“群众点单——中心派单——队伍接单”流程,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同时,通过“双书记周例会”“主题党日”、各文明实践中心等线下载体,采集群众需求,纳入平台“数据库”,提高制单精度和派单质量。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党的领导是根本。兴安盟建立起“自上而下、权责明晰”的领导体系。成立了以盟委书记任组长的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将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领导小组作为脱贫攻坚18个专项组之一。各旗县市委充分发挥承上启下作用,将该工程实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年终考核内容。各苏木乡镇党委书记亲自上手,组织党员干部深耕基层,包联到嘎查村。嘎查村成立以苏木乡镇干部为主体的驻村工作队,由镇领导班子成员带队包片,全面融入到嘎查村的治理当中,全员参与、全程跟进,确保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的每项服务,都能保质保量送到农牧民群众身边。
党群同心齐抓共管盘活文明实践阵地
眼下,突泉县选择了12个试点村探索建立垃圾处理管护机制,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究竟要如何分类处理?成了这12个试点村村民最挠头的问题。
根据村民意愿,突泉县在“农民夜校”中聘请了县里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刘思赫老师为大家围绕垃圾分类进行了一次专题讲解,教育引导农牧民树立主人翁意识和良好的管护习惯,营造人人抓环境的浓厚氛围。
近年来,突泉县创新性实施“扶贫扶志·新时代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开办农民夜校,开设政策解读、思想品德、文化知识、普法教育、技能培训等课程,不断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目前,已开课1200余节,受众16万余人次,农牧民拿起手机就能听讲,足不出户就能掌握所需技能。
如何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培养知荣辱、有修养、有文化的现代农牧民?兴安盟在“排兵布阵”上,整合“新时代讲习团”“草原学习轻骑兵”“乌兰牧骑小分队”等宣讲队伍,选取脱贫致富能手、身边好人等典型,组建“先进事迹宣讲团”坚持“讲、唱、传、演”多措并举,引导广大农牧民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心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同时,利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兴安理论微学习、理论学习微矩阵等网上载体,与遍布各地的1000余所“学习讲堂”以及村村响、“草原书屋”、文化活动室等阵地协同发力,努力实现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农牧民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瞄准农村牧区存在的突出问题,兴安盟坚持党建引领,党群携手,多点发力。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先进典型“榜样引领”作用,以改变“等靠要”消极思想、陈规陋习不良习气、脏乱居住环境、不健康生活习惯、落后的生态观念和行为“五改”为切入点,逐步提升农牧民思想觉悟和民族团结意识、孝老爱亲和诚实守信意识、创业致富和拼搏奋斗意识、科学文化素养和卫生健康意识、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意识。
凝聚合力相促相融推动工程提档升级
在科右前旗俄体镇双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有这样一支“巾帼”志愿服务队,她们以鳏寡孤独老人等弱势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日常开展心灵关怀、情感抚慰等精神关怀志愿服务活动,每月召开一次志愿服务队工作会议。
在俄体镇的其他各村,志愿服务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齐心村“农牧科技”志愿服务队邀请“土专家”为果农们讲解林果栽培养护技术知识;兴安村“民间乌兰牧骑”志愿服务队为村民们送去了一场场富有乡土气息的精彩演出;俄体村“环境卫生整治”志愿服务队带领村民齐上阵,将原来脏乱差的村屯打造成了全镇环境卫生整治先进标杆村……生机勃勃的志愿者服务队工作让俄体镇的精神文明建设大踏步向前迈进。
文明实践活动是对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各项活动的有效整合和高质量利用。兴安盟将全盟1000余所学习讲堂和各类文化站、活动室统一整合到文明实践中心管理。将“三下乡”“十进村”等常态活动纳入文明实践活动,并以农牧民素质提升各类活动为基础,持续丰富文明实践活动“项目库”。
去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了兴安文化节、音乐那达慕、万人广场舞展演、农牧民文艺汇演、群众性合唱比赛等各类文体活动30余项,惠民演出1000余场,各类培训1121场次,实现了“总有一款适合群众”的服务目标,点燃了广大农牧民投身家乡建设的热情,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声音传递不及时”是长期困扰基层综合治理工作的短板弱项。针对这一问题,兴安盟发挥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户五级联动,意识形态网格化管理全域全覆盖的信息联络优势,将工作与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扫黄扫非”“扫黑除恶”“移风易俗”“美丽庭院”等专项工作紧密结合,织密织牢了基层治理网络,实现了问题第一时间反馈、困难第一时间解决。
借助融媒体中心“新闻+政务+服务”功能,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例如,科右中旗整合公众号“科右中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客户端“魅力科右中旗”服务功能,通过公众号“点单”,客户端“接单”,实现跨平台的良性互动和效果叠加。通过融媒体中心的“传播平台”功能,利用主流媒体公众号、客户端打造“网上讲堂”。例如,突泉县“农民夜校”采取“菜单式选课+订单式备课+网络式送课”的网上授课方式,开课1200余节,受众16万余人次,农牧民拿起手机就能听讲,足不出户就能掌握所需技能。通过融媒体中心的“实时连线”功能,实现上级党组织与基层群众的“面对面”。例如,突泉县“党群心连心”服务平台,利用微信群建立矩阵,打通了政策第一时间发布到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驻村干部、乡镇包村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与群众的“天天见”。
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开展的质量高低,关乎新时代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实施的成效。2018年,兴安盟委宣传部印发了《关于加强苏木乡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方案》,为新时代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持续提档升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通过嘎查村“十个一”活动和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十进村”,实现了嘎查村阵地载体和文明实践养成的“内外兼修”。通过搭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意识形态网格化管理体系,提升了各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志愿服务信息反馈能力和文明实践活动组织能力。
“面向农村牧区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有效动员和激励了广大农牧民投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热情,激发了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兴安盟委宣传部部长呼和说,下一步,兴安盟将紧密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把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贯穿文明实践始终,在用好87个示范嘎查村,深化6个文明实践中心、49个所、544个站的探索实践上下功夫,持续放大农牧民素质提升效果,发挥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的阵地载体作用,为乡风文明大提升打下坚实基础,为全盟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本版图片由兴安盟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