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尔多斯市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中心,一场场扎实有效的精神大餐接连不断,如春雨落地,让学员们脑洞大开,视野提升;他们进农牧区、近农牧民,走出去,换脑筋、开眼界,开天窗、转频道,在体验和实操中获得内在提升……
1992年,鄂尔多斯市少数民族科技培训中心成立,1997年,更名为鄂尔多斯市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中心;2009年,经市政府批准,从东胜区迁建到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镇,2011年12月3日建成启用。历经岁月更迭,如今的中心占地面积24393平米,建筑面积13193平米,可同时容纳学员300余人。完备的硬设施和软服务成为广大学员的“充电站”。
干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更是民族干部“听党话、跟党走”的强大引擎。不论易名还是迁址,中心始终以党内政治文化聚焦为主线,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党性教育。
特别近两年来,中心以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族人民服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科学发展服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族干部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宗旨,承担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统一战线其他领域代表人士、统战干部的培训工作,承办了党委和政府举办的有关专题研讨班,成为民族文化、民族干部、民族团结的教育、研究和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
由此,中心以全面提高民族干部综合素质和妥善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在强化党性教育的前提下,努力在培训质量、特色、品牌上动脑子,在彰显“民族”特色上下功夫,教学改革创新成效显著,课堂质量不断跃升新层级。
紧扣“民族”特点,创新优化民族类特色课程。中心引入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关于“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伟大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民族工作”“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理论和实践”等特色课程。丰富完善的课程体系变“普通话”为“地方话”,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性党史党风教育、国情区情社情教育、民族理论政策、民族法律法规、民族基本知识、民族团结教育等“大主题”与鄂尔多斯文化、荒漠化治理经验、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民族地区红色革命文化、生态建设示范、经济转型发展和民族文化交流等“小切口”之间建立了纽带,形成了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培训基地和实训平台。
同时,中心强调课程的“贴近性”,推动“一室一课”建设。加强与国家、自治区民委、鄂尔多斯市民委的沟通合作,设置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城市民族工作”“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与发展”等与民族工作关系紧密的一批专题课,目前“一室一课”已涵盖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团结、民族经济、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等方面,共设计8个教学模块,近100余个专题课程。成功打造了以理论教学、现场教学、结构化研讨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民族特色课程体系。每个模块均采取课堂讲、现场看、场景悟、研讨谈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集中诠释教学主题。
一直以来,中心都采用“订单”培养模式,学员“点课”、中心“配课”,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武装始终摆在第一位,重点突出党性教育、理论教育和知识教育,打造四维度立体化培训体系,注重抓“短板”,补“缺陷”,治“未病”,把党员干部引进讲堂、引向现场、引向实践,充沛思想之“电”、补足精神之“钙”。
这样的“硬框框”,有效解决了干部教育中“学而不信、学而不化、学而不用”的问题,找准了让民族干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好方法,为培养和造就“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20字”好干部和“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三个特别”的民族干部队伍铸造了一个“大熔炉”。
一节节形式多样、鲜活生动的课程起到了烛照人心的作用,让民族干部的红色信仰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更加坚实。2018年4月,在参加完鄂尔多斯市纪委监委系统综合业务培训班,深入学习了相关课程后,康巴什区纪委监委工作人员邬海荣写下这样的感悟:“作为纪检监察干部,不仅要懂法律知识、政治法规,更要精通党纪党规。”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我们的主业和主责,只有不断创新和完善课程体系,才能真正让教育入脑、入心、入行,才能进一步让民族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正能量。”中心主任王建介绍说。